白癜风人民大会堂活动 https://m.39.net/pf/a_6169151.html要是说,秦始皇曾在邹峄山闹过情绪,是不是没人相信?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这句话中的“东山”,就是山东境内的峄山(今济宁市邹城县,秦时称为邹峄山)。
孔子曾在这里游玩,发出了“小鲁”的感慨。这座山就在孔子家西南方向几十公里处,肉眼可见。而正是因为这句话,引出了秦始皇登上此山的兴趣。
峄山云海景观
公元前年,安顿好治国要务后的秦始皇,开始了东巡之旅。大队人马从咸阳出发,浩浩荡荡一路向东,径直来到了昔日鲁国的地盘。
在这里,秦始皇停了下来,登上了邹峄山。
没有人知道始皇帝东巡的目的,《史记》里没有说。这给后人留下了各种想象的发挥空间,有的说他是抱着求仙、寻找长生不老药的目的,有的说他是为了宣扬大秦功德,还有的说他就是想到处看看,等等。
从东巡的最终线路来看,泰山应该是秦始皇首次东巡的最主要目的,随后的行程都是事先并未真正规划好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始皇东巡
从地图上看,如果秦始皇的目的是去海边,那么他向东而行就不应折向东北经东郡拐向临淄,而是直接东行到达东海郡,这样的路线才最近最方便。所以,远眺东海并不是他的第一要务。
他的目的,就是封禅。
泰山之名,在秦始皇时代之前早已闻名天下,不同时代各有名人与这座山相关,尤其是流传于齐鲁一带“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汉-刘向)这样与民心相关的说法。荡平六国的始皇帝自然想借着这个事情,把自己一手建立的大秦帝国在“礼”的方面“合法化”,统一民心。这应该是他的初心。
至于为什么要从邹峄山路过,可能有几个原因。
一、孔子的因素。毕竟孔子是鲁国的名人,儒家的大咖,来到此地与大家互动一番,重游一下孔子当年的足迹,可以直接起到笼络齐鲁百姓,尤其是儒生们的民心。
峄山风光
二、邹峄山虽然不算高,海拔只有多米,但在古代没有高大建筑的土地上,从平原望去,它还是很突兀的。古人对于高山的崇拜与敬仰情结比今天的人明显得多,因为那是力量的象征、神秘的所在。
三、由于以上原因,不排除秦始皇也想在此山封禅。
于是,召集了当地的文化人(儒生们),一起登上了邹峄山。在这里,秦始皇和他们讨论了关于如何操作封禅、望祭山川的细节,然而,却没有达成一致。
关于秦始皇在邹峄山的活动,后世流传有“峄山石刻”,似乎他当年在这里立过碑刻。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峄山正门
《史记》中记载了秦始皇在今山东境内所立的几个石刻,包括泰山、之罘、琅邪、东观等,内容完整,没有遗漏。唯独没有这个流传于世的峄山石刻的记载。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石头肯定是立了的,这一点司马迁记下了:“立石,与鲁诸生议”,但估计还没商量好写什么内容,秦始皇就不耐烦了,拂袖而去,径直去了泰山,“立石,封,祠祀”。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和秦始皇的性格有关。他不是一个喜欢磨叽的人,这从他统一六国的步伐,以及称帝后三年内处理的各种事情:立规矩、统一度量衡、修车道等等,都是麻溜利索,不拖泥带水。而以儒生们的风格,做事那都是要讲究出处的。
只可惜他们找不到合适的“礼”可以借鉴,毕竟,连周天子的地位,也和秦始皇不一样。七嘴八舌说不出个定论,秦始皇听得烦了,直接走了。
峄山石刻
这就导致了石头上并没有内容。
那怎么后世又有了呢?如果不是后人作伪,那就应该和秦二世有关。刚登基那年,他也学着父亲东巡,在之前刻的石头上又刻了一回,这时李斯还正当红,也跟着一起。
但从峄山石刻的内容来看,行文风格似乎与后续的不太一样,从这一点来看,有可能是后人补刻的。
无论如何,秦篆这种字体总是真的。
如今的峄山,是国家级4A风景区,这里自古就有“岱南奇观”、“邹鲁秀灵”、“天下第一奇山”、“齐鲁名山归岱峄”等美誉,来过这座山的名人除了孔、孟、秦始皇一行等人,更有后来的李白、杜甫、苏东坡等大诗人,以及郑板桥、董其昌等大画家。
历代名人在这里留下了几百处著名的摩崖刻石和碑碣,成为峄山奇异历史文化光彩历史之镜。
峄山一景
如今的峄山,以石头景观闻名,山上的奇峰怪石,多不胜数。佛道两家的文化也元素多多,引来无数游客观摩。
现在,秦始皇的痕迹是看不到了,但邹峄山仍是一处喜欢登高望远、追古思今的好地方,值得一游。
#好客山东景好品山东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