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太白湖文学寻找古邾国的遗迹谭天宇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哪里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etbdf/

谈及春秋战国时期山东的诸侯国,人们一般首先想到的是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随后会想到以其史书《春秋》命名春秋时代并成为孔子故乡的鲁国。然而当问到春秋战国时哪个诸侯国论国力可以在山东范围内位列第三时,能够回答上来的人可能就不多了。

而这个诸侯国又应当为人们所记住,因为它不仅频繁地出现在《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与《史记》等著名史书中,而且还是儒家“亚圣”孟子的故乡。这个诸侯国便是国土主要占据今邹城市全境、微山县北部、滕州市北部、任城区南部的邾国。

邾国的历史可以说是极为久远,可以追溯到上古的三皇五帝时代。相传黄帝之孙颛顼后裔陆终娶于鬼方氏妹,生有六子,第五子名为曹安,为曹姓之祖。周武王灭商后,封曹安后人曹挟于邾,为邾国开国君主。同时被分封的还有鲁、滕、齐、燕等诸侯国。邾国的国土面积虽然称不上大,但它却能够在齐、鲁、吴、楚、宋、魏等强邻的环绕下顽强地维持着自身的独立地位,直到公元前年左右的战国末期才被楚国所灭,这也是极为难得的了。

那么,这个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古邾国究竟国都在哪里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可并不简单,因为与国都一直在临淄的齐国、一直在曲阜的鲁国相比,邾国前后迁都两次,共有三处国都。下面就来分别介绍一下其遗迹。

鲁伯俞父鬲

邾国的第一处国都是距今最为久远的。邾国的这处都城,在史籍《左传》中称“訾娄”,但《左传》并没有言及其具体的方位。目前主流的说法有两种,一个认为其在今曲阜市的息陬镇,另一种认为在邹城市的张庄镇。经笔者对两处进行实地考察并在博物馆参观了出土的文物后,认为后一种说法更为准确。如果它的位置在曲阜市息陬镇的话,那么它作为邾国三百年的都城,应当留下诸多的建筑遗迹和出土文物,但直到今日尚无关于邾国的文物出土问世。而在邹城市的张庄镇,则出土了多件西周时期的青铜器,有鬲、盘、匜、簠等。其中有几件青铜器上刻有铭文:“鲁伯俞父作姬仁簠,其万年眉寿永宝用”;“鲁伯俞父作邾姬仁媵沫匜,其永宝用”;“鲁伯俞父作邾姬仁媵羞鬲,其永宝用”。铭文中提到的鲁伯御(俞)父是鲁国历史上的第十一任国君鲁废公(前-前年在位)。通过铭文我们可以得知,这些青铜器是鲁废公给女儿邾姬仁的陪嫁。以鲁国公的爵位将女儿嫁到邾国,应当嫁的是邾国的国君、太子或公子。其居住地应当在邾国的都城,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凤凰山南的张庄镇一带曾是邾国故都。鲁废公嫁女时间当在其在位时,年代比邾文公迁峄早约年左右。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曲阜市的息陬镇距离鲁国都城曲阜县城过近。从邾国与鲁国在西周与春秋经常发生征战来看,相对弱小的邾国不会甘冒风险将都城设在距离鲁国都城只有6公里的地方。相反,应安在距鲁国较远且有屏障可守的地方。相比之下,邹城凤凰山脚下的张庄镇一带更具备建都的条件。综合对地理及政治局面的分析,并结合出土的文物,可以肯定邾国最早的都城所处位置在邹城凤凰山南的张庄镇一带。

邾国的北面即为鲁国,两国“击柝之声相闻”,存在长期和平相处的岁月,也爆发过多次战争。邾国与鲁国的关系成为邾国历史的重要内容。邾国的第一次迁都,便与它和鲁国的战争相关。

公元前年,邾国灭今山东省东平县的须句而并其地,须句国的国君流亡到鲁国。因为鲁僖公(前-前年在位)母亲的母家是须句,所以第二年鲁国出师伐邾,夺取须句,并让须句国君复国。邾国心有不甘,出师伐鲁。鲁僖公看不起邾国,居然“不设备而御之”。大夫臧文仲劝谏说:“国无小,不可易也。无备,虽众,不可恃也。”希望鲁僖公不要轻敌,认真做好战备,但鲁僖公不以为然。两军交战于升陉,鲁国大败,连僖公的头盔也成为了邾国的战利品,被悬挂在城门之上。须句再次被邾国所灭。

鲁国虽然在升陉之战中失败,但其国力仍然强于邾国。公元前年夏、秋,鲁僖公两次发兵攻打邾国,报复升陉失败之仇。此次邾国失败,国都訾娄也被鲁国攻占,邾国不得不被迫迁都。此时邾国的国君为邾文公(前-前年在位),他先逃至今滕州市安上村的句绎。鲁国的公子遂率追兵直逼句绎,邾文公领兵西逃,直到宋国边境邾国一侧、今济宁市任城区西南唐口街道的瑕才停顿下来,鲁军没有继续追击,邾国才免于亡国之灾。于是邾文公便将邾国的都城暂时定在了瑕。

邾国的第二座都城,在年时被几位农民发现了。唐口镇的天庙村南,有一座土丘,它被当地人称为“刘林”,呈长方形,东西长百余米,南北宽约八十米。年春,几位村民打算在刘林打一口水井。忽然,挖井的铁楸碰到了一件硬物,人们七手八脚地将它挖了出来,发现是一件类似于灰陶罐的器物。之后,当地村民又在周围挖到了一些建造房屋用的方砖、瓦块等。村民的发现引起了文物部门的重视,他们研究了村民们最早挖出的灰陶罐,发现它实质上是一座陶甗,是商周时人们用来蒸煮食物的。

济宁市任城区唐口街道刘林遗址

为了解开围绕着刘林遗址的种种谜团,年济宁地区文物普查队来到了唐口,对刘林遗址进行了一次全面探查。

刘林遗址大量商代、周代的古陶片的发现表明,此地是一处商周时期的古遗址。根据出土文物的所在地,它出土的地方被考古专家命名为刘林遗址。随后考古学家又进行了多次探究,发现这里早在商代中期便有人居住,形成了一处聚落,其文物遗存从商代一直延续至春秋时期。它的规模相当于一座当时的城市。结合文献记载,它应该为邾国的都城瑕。刘林遗址已被济宁市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受到了妥善的保护。

邾国在瑕地建都的历史并不长,仅仅十余年。公元前年,邾文公再次迁都到峄,即今日的邹城市峄山镇。这次迁都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瑕所处的地方较为低洼,经常发生水患;第二,瑕过分靠近宋国,且与鲁国都城曲阜之间无险可守,容易遭受到外来入侵。因此邾国选择了再次迁都,此后直至邾国灭亡,都城再无变动。

邾国的第三座,也是最后一座都城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关部门先后进行过多次考古发掘。遗址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是东周时期邾国的都邑和秦汉时期邹县县治遗址。东周时期邾国宫殿区、贵族墓葬区、青铜器作坊区分别位于城内中部偏北、北部和西南部,此外,城内南部和城外西部还发现此阶段的居民区与墓地。秦汉至两晋时期,城内中部偏北为邹县官署区,城内南部、西南部均成为普通居民区,城外西部仍为居民区和墓地。

邹城市峄山镇的邾国故城遗址

年以来,考古人员重点对邾国故城的城内中部偏北处进行了发掘,揭露出一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面积宏大,结构完整,柱础、散水、檐柱、庭院、门塾、道路、活动面等保存较好,初步判断该建筑始建于战国,为邾国工官府邸,后在秦汉时期作为县衙使用。

在建筑基址周边的灰坑与沟渠中集中出土封泥枚、陶文枚,以“驺(邹)丞之印”“驺亭间田宰”等内容为多,还包括邹县下属多个乡印、库印,以及周邻十余个县的县丞之印,年代涵盖秦代、西汉至新莽时期。

邾国故城的考古发现揭示了东周春秋时期邾国故城向秦汉县治转变过程中城市面貌的变迁,是我国从东周时期诸侯并立走向秦汉大一统王朝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珍贵缩影。目前邾国故城的考古发掘工作仍在进行中,期待有着更多的发现。

邾国虽然灭亡了,但是邾国的后裔仍然生活在现在济宁市的范围内。现在济宁市微山县的二级坝边,有一块石碑,上书六个大字“古曲房村遗址”。这里曾经有一个繁华的古村落,名为曲房,这里的人家大多姓朱,它的规模堪比城镇。人口达到数万,街道有七十二条,水井有七十二眼。整个村子以酒类酿造为主,夹杂其他的手工业,在明朝初年曾经盛极一时。古曲房村的朱家系邾国逃难的一支王族。国灭之后,邾国王族忍受失国之痛,去“邑”从“朱”,形成了现在的朱姓。他们多数离开自己的故土,迁到他乡。其中一支合族迁到昭阳湖与湖东大运河夹岸一片地势较高且平整的地方,由于他们大多以制曲、造酒为业,故名曲房。

微山湖二级坝的古曲房村遗址

年,开始在微山湖上动工修建二级坝,曲房村向东搬迁,原址被淹。现在原址虽然只余下一片湖水,但它在当地朱姓人的眼里仍然神圣无比,因为那里曾经是这一方朱姓人家老祖宗的长眠之地。

作者简介:谭天宇,男,年12月生,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人。赣南师范学院学士,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硕士,俄罗斯国立赫尔岑师范大学访问学者。济宁市任城区作家协会理事,《星灯文学》签约作者。著有散文集《留俄手记》(中国文史出版社年出版)、专著《北高加索古代历史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年出版),翻译有安娜·科穆宁娜《阿莱克修斯传》(与秦艺芯合译,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年出版)。在国内外学术刊物、文学期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现任教于济宁市第二中学。

来源

文化济宁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