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汇一桌,有幸吃上一桌“孟家宴”
《孟子.告子》篇有言:食色,性也。是说,吃饱肚子和繁衍后代都是天性使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早已不满足于吃饱肚子这种初级问题,如何吃好,如何吃独特,成为更多人的不懈追求。
邹城,作为鲁菜的发源地之一,文化源远流长,衍生出来独特的有“气质”的菜品和礼仪,讲求养生,讲究合乎伦理,一口下去是腹满足,一口下去是千年的文化流传。
邹城的美食,最具代表莫过于“孟府宴”。在“孟府宴”中,沿袭古风旧制、礼仪庄重、规格严谨,布席、就座、上菜、加点、用酒及酒具都极为讲究,这是由于历代统治者对儒家文化的尊崇,孟子后裔不断封官、授爵,过着奢华富贵的生活。
同时“孟府宴”还存在着用料普通、操作简便、易于烹制的家常菜,既高大上又接地气!
孟府宴讲究“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并注重不食不正、食不厌精。
邹城本地气候温和,雨水充沛,为各种动植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也为烹制“孟府宴”菜品,提供了优质的烹调原料。“孟府宴”就近取材,适时选择食物原料,有利于存放,并利于保存其营养成分,达到食品的原汁原味
,食不过咸、菜不过腻,根据餐者年龄、性别、习惯及特殊情况调整膳食。
约一下,瞅机会,咱们来上一顿?
上面说完了一些“繁文缛节”的“孟府宴”,下面,撸起袖管,翘起二郎腿,开吃
(至少——YY一下吧)!
地锅鸡
地锅也是邹城较有代表的美食之一。据考证(考你妹!吃个饭话也多!),地锅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汉代画像石中就有描绘烹饪和享用这种美食的场景(了解这些,让我们做最最文(zhuang)艺(bi)的人)。
现代地锅源于微山湖畔,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邹城东部农村,人们都在自家的小院里垒灶,以铁锅为器,以木柴为燃料,搁了菜品,贴上锅贴(邹城本地俗称“牛舌头”),待菜熟之后,锅贴也沁入菜香。而今,邹城的笨鸡店随处可见,地锅鸡也成为各家饭店的招牌菜之一。
甏肉饭
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加快了南北商业的交流,南方的大米从水路运往北方。人们把用陶器炖出来的肉和大米饭放在一起吃,发现别有一番风味,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的甏肉干饭,成为孔孟之乡的传统特色小吃。
甏肉的选择十分讲究,必须要用裆腰的五花肉,在加工的过程中要用线把肉绑起来,当一块块鲜嫩薄膘的五花肉被绑实称重后,就要进行两个小时的焖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甏肉干饭不断改进创新,又增加了鸡蛋、卷煎、面筋、香肠等一系列菜品。
川味面
话说,有几个邹城人出差去四川,吃过当地的川味面条后,连连感叹:“川味面条不过如此,还不如咱邹城的正宗”。这个故事听来虽有演义色彩,却生动地描述了川味面条在邹城人心目中的位置。早上漫步街头,各大面馆都是人满为患,邹城人爱川味面条,可见一斑。
邹城川味面条的历史和兖矿的发展历史息息相关。上世纪六十年代,济东、邹西相继发现大煤田,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们拖家带口来到邹城,尤以四川、贵州、云南居多。邹城第一家川味面条馆,就是由这些建设者的家属们创办的。川味面条一问世,就以其方便实惠、麻辣鲜香、回味悠长的特点,赢得了邹城人的青睐。如今,川味面馆在邹城随处可见,邹城本地人也学到了川味面条的制作精髓,融合本地特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味。
随着文化、经济的融合和流动,越来越多的外来美食扎根邹城,像平邑笨鸡、金陵水饺、滕州菜煎饼、孔府煎饼等、盱眙十三香龙虾、特色烧烤……一大批特色美食扎根邹城,让孔孟之乡的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品尝到全国各地的美食。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