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创新资源集聚,创新谷将成济宁科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怎么治疗 http://pf.39.net/bdfyy/bdfhl/220321/10467309.html
                            

3月15日,济宁市科技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十三五”期间全市科技创新整体情况,以及“十四五”全市科技事业整体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济宁“创新谷”将作为“十四五”期间全市科技创新的新引擎,构建中心驱动、多点协同、开放共享的区域科技创新格局。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

高新技术企业增长%

“十三五”期间,全市科技工作紧紧围绕济宁市委、市*府的重点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逐步构建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济宁市被认定为支撑绿色发展国家级创新型城市,成功入围国家“百城百园”计划,荣获“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示范城市,全市建有省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载体家,比“十二五”末()增长1.3倍;累计获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4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成立省内首家地市级产业技术研究院,获批山东省工程智能装备创新创业共同体,有关经验做法被国家行业协会、省委改革办推广。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由“十二五”末的家增加到目前的家,增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8.87%达到39.3%,提高了10.43个百分点。区域创新格局不断优化。全市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达到7家。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实现县区全覆盖,数量居全省第一位。任城区、邹城市、金乡县获批年度山东省技术转移先进县(市、区),获批数量居全省第二、西部地区第一。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成为鲁南唯一的省级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

产学研合作继续深化。与余所高校、60余个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全市目前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共建模式,建设重点实验室30余家。高端科技人才实现突破。先后引进院士67位,推荐入选国家重点人才工程7人、国家级科技领*创新创业人才9人、省重点人才工程25人。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科技研发项目储备制、科技经费“基金化”改革等措施。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成果贷”经验做法被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在全国推广。《实施六大工程培育科技沃土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批*策文件相继出台,科技活动周、创新创业大赛等品牌活动持续举办,在全社会营造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突出“创新谷”核心作用

构建区域科技创新格局

“十四五”期间,济宁市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深化创新型城市建设为主线,推动区域协同创新,重点突破企业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关键技术。优化科技创新平台、壮大科技人才队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重点技术领域创新,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格局,打造绿色发展国家级创新城市、国家科技文化融合示范区、省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力争到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0家,全市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75%,技术交易额年均增长20%以上,新增国家和省级高层次人才人、新建省级以上科技平台80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主要科技创新指标进入全省前5位,综合科技创新能力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突出“创新谷”核心作用,构建中心驱动、多点协同、开放共享的区域科技创新格局。“十四五”期间,在创新谷布局5家以上国家级创新平台,年均引进建设研发机构20家以上,落地重点产业化项目50个以上。发挥创新谷在区域创新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与各县(市、区)协同联动,开展双向产业转移、技术转移,打造引领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新引擎。

培育科技创新主体。落实各类创新*策,增强企业研发投入积极性。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梯次培育体系,打造科技型企业雁阵,每年布局新建10处左右专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打通产学研合作路径,全面引进对接国内外高校院所资源,突破济宁市智力源头短板,每年开展产学研协同攻关项目项;年,力争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0家,与济宁市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的高校院所达到所,新建产学研合作平台50家以上。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技术创新打通产业“强链补链延链”短板,推进传统产业高新化、新兴产业集群化。到年,引进落地强链补链延链产业化重大项目个以上,新增产值亿元,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提升至50%以上,年增幅保持全省前列。

提升创新平台能级。持续推进科技平台改革,不断提升科技平台载体和支撑作用。布局建设家以上新型研发机构,全市省级以上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突破家,争取10家以上重大平台跻身国家级创新平台。“十四五”末,全市规上企业研发平台建有率提升至40%以上。

壮大科技人才队伍。突出平台、项目、人才一体化,围绕全市重点产业需求,精准引才聚才育才用才。到年,新建院士工作站40家、高层次专家工作站5家,引进院士等顶尖人才50人。

提高成果转化效率。健全技术市场体系,设立产业化中试基地,促进成果“引得来、落得下”。到年,培育专业技术转移服务机构20家,建成中试基地40处;年均发放“成果贷”3亿元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20%以上。

推进重点技术创新。“十四五”期间,立足济宁市产业发展基础优势和升级方向,重点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医养健康、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突破高端化工、节能环保、现代高效农业等传统产业。同时提升民生科技领域技术研发和成果应用,让科技创新进一步惠及民生,发挥科技在民生改善、生态环保、应急安全等领域中的支撑作用。

创新资源向创新谷集聚

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中心

济宁打造“创新谷”区域创新高地是“十四五”全市科技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年起,将举全市之力,推动创新资源向创新谷集聚,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中心。

聚焦要素保障,研究制定加快推进创新谷建设的实施方案和市级配套*策,指导高新区编制创新谷规划、打造创新谷运营中心、组建专业化运营团队、整合建设创新载体。聚焦平台支撑,构建市产研院、国家大学科技园联盟两大科技支撑体系,实现国内外高层次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对接全覆盖。

放大市产研院效应,加快与高新区融合发展,联合打造中科科技园,年扩大科技创新基金规模至5.8亿元以上,推广“技术+资金”模式,导入智能终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项目,争取山东产研院对济宁市项目支持金额继续保持全省首位。

推动国家大学科技园联盟在创新谷设立分中心,对接转化国家大学科技园技术成果。

更好发挥创新谷现有平台作用,推动中科先进院、省激光研究所等高端平台的优势技术、研发方向与县市区和企业充分对接。

深化与“中字号”“国字头”大院大所合作,年在创新谷布局1家以上国家级创新平台,年内引进高端人才团队10个以上、引进建设研发机构20家以上、落地产业化项目30个以上。

聚焦品牌活动,引入全国高端装备制造高峰论坛暨中国工程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创新大赛等品牌活动,配合办好中国工业机器人大会。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晋森

原标题:《推动创新资源集聚,“创新谷”将成济宁科技创新“新引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