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济宁市邹城市重兴塔邹城博物馆 [复制链接]

1#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兴塔,位于市内古塔居民小区内。始建于北宋,原名“法兴塔”,塔前原有法兴寺,元代改为重兴寺,塔亦随之改名为重兴塔。八角九层楼阁式,塔的第一层为双檐,檐下饰一斗三升砖雕斗拱。二层为单檐,这两层檐下都是以斗拱承托。三至九层均出单檐,以砖雕仰莲承托,层层紧缩,塔顶宝刹为铜质镀金,呈葫芦状。

重兴塔1

重兴塔2

重兴塔3

重兴塔4

8年前去邹城博物馆时,有一个石刻展和一个精品文物展。石刻展中最醒目的,就是大名顶顶的莱子侯刻石,又称《莱子侯封田刻石》、《莱子侯封冢记》、《天凤刻石》、《莱子侯赡族戒石》,刻于新莽天凤三年(公元16年),被郭沫若先生称为“从篆到隶过渡的里程碑”。刻石为天然长方形青灰色层岩,刻石隶刻7行,行5字,计35字:“始建国天凤三年二月十三日,莱子侯为支人为封,使偖子良等用百余人,后子孙毋坏败。”字外有边框,刻石字迹清晰,刻痕显露。在刻石的右侧石面有清嘉庆年间发现这块刻石的题记:“嘉庆丁丑秋,滕七四老人颜逢甲、同邹孙生容、王补、仲绪山得此于卧虎山前,盖封田赡族,勒石戒子孙者。近二千年未泐,亦无知者,可异也。逢甲记,生容书”。

莱子侯刻石及拓片1

莱子侯刻石及拓片2

石刻展中另有一著名的,是元代仿刻李斯小篆《秦峄山碑》。《秦峄山碑》为秦始皇东巡登峄山时命丞相李斯撰写刻石。是秦刻石中最早的一块。原秦峄山篆碑,立于峄山书门。唐《封演闻见记》云:此碑后被北魏太武帝登峄山时推倒。但因李斯小篆盛名遐迩,碑虽倒,慕名前来摹拓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贵仍络绎不绝。当地官民因常疲于奔命送往迎来,便聚薪碑下,将其焚毁,从此不可摹拓。到了唐代,有人叹惜秦碑被毁,便将流传于世的拓片摹刻予枣木板上。因此,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中有“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的句子。明代杨士奇《东里续集》,称峄山刻石有7种翻刻本(今称有9种之多),即长安本、绍兴本、浦江郑氏本、应天府学本、青社本、蜀本,邹县本等。《邹县志·古迹卷》记载:“宋元佑八年(年),邹令张文仲于北海王君向获李斯小篆,刻诸厅峄阴堂,迨至元二十九年(年)县令宋德,叹是碑残缺,恐致泯绝,乃命工砻石纂刻于其侧。”又称元摹峄山秦篆碑,原立于邹城县衙大堂,民国初年移入孟庙致敬门内,后移入博物馆。

元代仿刻李斯小篆秦峄山碑

文物精品展,主要是邹城出土的一些文物,和以前孟府的旧藏。当时馆内不让拍照,只能偷偷拍一些,歪歪扭扭的,万幸两个刻石还算清楚。

玉璧

四神规矩镜(西汉)

彩绘女俑(东汉)

陶武士俑(西晋)

彩绘陶猪圈(西晋)

铜造像(北魏)

蕉叶白端砚(明,孟府旧藏)

陶瓦砚(明,孟府旧藏)

红陶乐俑(明)

翠牛马(清)

虾一锅1

虾一锅2

水煎包

咸糊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