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农重本,国之大纲
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
农村改革蹄疾步稳
9月24日,“感知新山东”
驻华机构齐鲁行?乡村振兴篇
活动走进济宁
泰国、日本、韩国
驻青岛总领馆总领事
及三国企业代表等近三十人
近距离感受山东乡村振兴
为群众带来的巨大变化
儒韵乡风,文化传承
——曲阜市尼山镇鲁源新村
在曲阜尼山脚下的鲁源新村,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排排新颖别致的楼房别墅群,蔚为壮观。整洁的街道、美丽的花园映衬其中,村中心就是大气宽敞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民服务中心、群众文化广场等配套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村的前面和东面,就是大型的花园绿地和休闲亭台,一派乡村振兴新景象。
鲁源新村是济宁、曲阜和尼山镇重点打造的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之一,包括东鲁源村和西鲁源村,是属于搬迁安置新村,依山傍水而建,造型优美,户型新颖,是极具浓厚儒家文化气息的现代化农村居住社区。
鲁源新村的“里仁美宿”民宿中首批12套已投入运营,分为传统中式和现代生活两种风格。同时,村集体还引导农户流转闲置的房屋,按照“里仁美宿”标准进行民宿改造,并纳入到第三方平台进行管理运营。对此,日本总领事非常感兴趣,频频点头赞许。
千年古村鲁源村,据历史记载,因昌平山下多泉,泉水汇入沂河西去,乃鲁水之源,故村名鲁源。如今,该村按照“儒韵乡风、文化传承”的主题一朝蝶变,让前来到此的人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最后,代表团参观了孔子的出生地尼山夫子洞,三国的总领事及企业代表纷纷与夫子洞合影留念,感叹于“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同时,也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
文化兴镇,陶艺生辉
——邹城市大束镇灰城子村
镶嵌着优美陶器的墙面,文化底蕴深厚的乐陶广场……灰城子村依托山、水、文化发展产业,建设美丽乡村,把文化作为凝聚乡愁的载体,整理了村史、陶史,丰富了乡村文化的内容,把文化振兴作为振兴乡村的抓手,通过使用贴近自然原生态的铺装手法,普及面临遗失的陶文化,展现了灰城子村的原始自然之美。
与乐陶广场一河之隔的,便是灰城子村的陶艺馆。在这里,许多由村民自发捐献的文物,以及古代陶器的仿制品,无不展现着灰城子村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随后,三国驻青岛总领馆总领事及企业代表在体验室体验了陶器拉坯、造型、上釉的过程,泰国企业代表葩妮达对于中国传统的陶艺文化特别感兴趣,体验过程中,她不停地询问陶艺师关于陶器如何拉坯的问题,并对灰城子村发展中的文化特色表示肯定。
灰城子村,坐落在鸿山之侧,沙河之畔,生态资源良好,文化底蕴深厚,因村东的灰城子遗址得名。据史料记载,商周时期东夷部族虺王,在此建立城池,俗称为虺王城。经考古发现,该遗址曾出土烧制的陶器,并有制陶作坊遗迹。在遗址断崖上有灰层、夯土,商周时期古代陶片及汉代砖瓦,其文化内涵丰富,延续时间约余年。
建设工程中保持了村里的原始风貌,种植向日葵的传统被开发成为文旅项目、商周遗址蕴含的“陶文化”发展为村里的制陶产业……如今村内鸟语花香小桥流水,“乐陶产业”逐步兴起。游客在这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据灰城子村工作人员介绍,灰城子村以“陶文化”为切入点,将遗存的历史文化底蕴加以抽象和符号化展现,借鉴南方城镇建设理念,改善灰城子村村容村貌。为了保护遗址,修筑了文化墙,用以防止遗址台地的坍塌与水土流失。在文化墙上还设置了经典陶器的器形和古窑模型,把从制作陶器所需70余道工序中重要的八道工序绘制成壁画,力图使曾经断层的陶文化能够回归到村中,并在遗址旁建起了乐陶广场,现在是游人和村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文化与产业融合,既留住了乡愁乡韵,又盘活了整个村庄。灰城子村将按照美在自然、根在文化、富在产业的打造理念,扩大村里的体验区,增加体验项目,让更多村民参与到传统制陶中来,通过发展旅游业,切实增加村民收入。
产业兴镇,品牌强镇
——邹城市“蘑菇小镇”
食用菌产业是一项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短平快农村经济发展项目。大束镇的“蘑菇小镇”项目规划建设了蘑菇文化小镇和蘑菇科技产业园两部分,是结合产城融合、工业旅游、文化观光旅游,集蘑菇菌种研发、生产、加工、交易体验于一体的特色小镇。
目前,大束镇总投资50亿元的蘑菇小镇项目已落地,项目建成后可年产12万吨食用菌,实现产值20亿元。泰国驻青岛总领馆总领事王玉君对于中国农村的快速变化表示惊讶,她说,之前看过一些新闻报道,上面提到中国要让农村发展起来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从我所看到的实际的发展状况来看,中国的农村已经发展起来了,农民走上自己的致富道路,政府在这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全国十大食用菌生产基地市,邹城市响亮提出打造“中国食用菌第一市(县)”目标,启动实施食用菌全产业链升级计划。食用菌产业的集聚发展,为大束镇高质量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大束镇将进一步创优食用菌产业发展环境,引导企业加大食用菌精深加工及产品研发力度,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将“蘑菇小镇”打造成为全国食用菌第一镇。
来源:中国山东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