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翻赵诚先生所著《甲骨文简明辞典——卜辞分类读本》一书,一条卜辞映入眼帘:
王入于凫(王入于凫,乙五八〇)。凫为地名。据专家考证,凫即凫山,又名伏山,八卦山,位于今山东省邹城市西南部的郭里镇。主峰海拔米,面积9.2平方公里,周长12公里,相传为中华始祖伏羲女娲出生地。“凫山群峰衔接,络绎不绝,望之若水上之凫,故名凫山”。而商代的凫山,雨量充沛,草深林密,飞禽走兽出没其间,当是一处天然的猎场。
商代从商汤建国到帝辛(纣)亡国共计31王。那么是哪位商王来了邹城的凫山?从王字的字形分析,我认为这位商王极有可能是23商王武丁。
商王武丁
王字早期写作“
”,晚期写作“
”。我们知道,殷墟出土的约计15万片甲骨文中,以武丁为最多。该王字,也是甲骨一期的写法,故这位商王应是与盘庚,商汤并称的,最有作为的商王武丁。商朝最强大的时代,出现在武丁当政时期,史称“武丁中兴”。所谓武丁中兴,即商代的国势到了武丁时已达到了鼎盛。
早期的王字,像钺形“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殷商时代,国家的大事主要是祭祀和战争。尤其是商王武丁,能征善战,在位期间其疆域版图不断扩大。商王的凫山之行,是为田猎。田猎不仅是游乐,所获各种飞禽野兽,还可以满足王室贵族餐桌上的奢侈生活。兽骨可以制作精美的工艺品。田猎更兼有练兵性质。冷兵器时代的田猎,为练兵的有效手段和做法。自商以降,一直为历代统治者所沿习,直至清代早期莫不如此。
《帝王世纪》载“大禹时执玉帛者万国,至商汤时还有三千余国”。殷商时代,在王畿的周边分布着大大小小臣服和敌对的方国。这些方国离商都越远,敌对的就越多。那时的邹城一带有个与商为敌的古国“儿国”。即小邾国的前身。卜辞记载了儿国虽小,却强悍尚武,不断骚扰,侵犯商朝的边境。商王以武力征服后被册封为伯爵,称之为“儿伯”。卜辞有“贞,令儿来”。(京一三四一)可知,此时儿国已臣服于商,商王可以对儿人呼来唤去。那时许多方国与大邑商的关系并不稳固,也不和谐,他们不甘寄人篱下,受人制约,总是窥其时机以叛商。往往是商王室强大时,他们便依附于商,王室衰微时即拒绝纳贡,甚至叛商。
征伐卜辞商王的田猎一般规模都比较大,他们人数众多,车马并行,旌旗猎猎,浩浩荡荡。田猎的方式多种多样,且实用有效。一般采取追逐,合围,设伏,布网,下套,设置阱,焚山烟熏等等。这与战争中的排兵布阵和战术方法多有相似之处。毫无疑问,早在多年前的商代,邹城便是商王的势力范围了。商王在凫山的田猎,显然具有炫耀武力,威慑方国的作用。
(作者孙家臣,工艺美术师,济宁市书画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