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去年到北京,被一位年近五十的的哥问起是哪里人。想了想,记者还是脱口而出:“河南人。”那的哥沉默后说:“河南人好啊,勤奋,能吃苦。北京就有很多河南人,收破烂的,卖菜的,干工地的,开超市的……”或许他自己也觉得这话有些不中听,又马上力求恳切地补充:“倒是有些人有了些积累,也干起大生意来了。河南人还是相当有头脑的。”
记者读过河南作家张宇的《守望中原》,和张向持的《解读中原》,多少知道些河南人留在外省人心中的形象。当时就想,假如是位年轻的城府不深的的哥,他会不会守着河南人大说特说起那些犹如“肚皮上盖大印”、“拍胸脯三天造出最先进国际导弹”等等关于河南人的段子来?
那时记者的包里正有一本《在京创业的河南人》。这本书的成功,不止在于塑造了河南人在北京艰难“挺立”起来的一组群像,更在于掩卷之后,总就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量和气魄激荡心怀,充塞天地。这种力量和气魄,正是一种积淀,一种精神的积淀。
而这种精神积淀又是什么?《在京创业的河南人》中范敬宜一句话便力透纸背:厚道胜万金。
卢展工书记来到河南,“三平精神”的提法,有如为这种精神积淀传神“点睛”。
河南人实在,实实在在,像韩磊歌里唱的“实心的汉子火辣辣,吹着中原的风黄河的水走天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中原独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造就了河南人淳朴、善良、宽容、坚韧、守信的传统美德,一代一代,薪火传承。然而,当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的大潮袭来,河南人的“先天缺陷”也暴露无遗:不懂八面玲珑,不会世故圆滑。
这次河南“两会”,期间座谈对中原经济区和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理解和期待,二月河用“金尊玉贵、花团锦簇”来描摹他心中的大中原。同时也中肯地指出:目前中原文化还战斗力不强,原创力不足,存在文化“贫血”情况。
文化“贫血”的病灶在哪里?在于性格缺陷桎梏了发现先机、抢占头彩的目力和角力。
低调不是发展文化应有的态度。酒香也怕巷子深。作为商丘,从文化大市到文化强市的嬗变,有必要像北京、深圳世界之窗、安阳殷墟公园一样,来一场搅动文化界、历史界乃至思想界的“吆喝”。
为文化不再“贫血”,选择触动民族灵魂的精神文化,使之迅速复兴,或许很对症。
中华圣人文化的“复活”
当下有一种文化,作为国家形象名片,在最近几年,越来越频繁地将中国介绍给世界,越来越坚定着世界对中国的认同感。她已然超越时空,超越国界,超越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成为世界人民的光荣和启迪。这种文化就是中华圣人文化。
年,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世界文化界、思想界抛出一颗“炸弹”,这就是他的“轴心时代”概念的提出。他以为,公元前年左右一直到公元之交的年间,在世界三大文明地区西方、印度和中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一批伟大人物。如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一直到后来的耶酥,印度的佛教创始人释迦摹尼,中国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诸子百家。这些伟大人物基本奠定了这三种文化的精神脊梁。到今天,他们独立发展的文化传统依然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精神财富。
“轴心时代”这个概念的提出,是雅斯贝尔斯的一个伟大创举。也是对中国历史第一次文化高峰最具高度最为全景式的聚焦和诠释。
老子,河南周口鹿邑人,世界最著名文化名人之一。鲁迅先生曾说:“不读《老子》一书,不知中国文化。”胡适先生也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普京曾在中俄建交六十周年大会的致辞中引用老子名言:“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祖籍河南商丘,世界最著名文化名人之一。中国学者曾惊呼:“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美国诗人、哲学家艾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雅斯贝尔斯更认为是孔子这样的一个平常人实现了轴心时代的突破:“在中国,孔子使理性在其范围与可能性之中首次闪烁出看得见的耀眼光芒,并且这些都表现在一位来自百姓的男子汉身上。”
庄子,“宋之蒙”人,今河南商丘人。当今世界,庄子“逍遥适己”的思想已成为中国文人保持思想自由和精神独立的重要支柱及理论基础。庄子的思想还有些禅宗的境界,具有超脱的意味而又能深一层理解人生的价值,对当代一些浮躁的文化环境、经济环境应有启迪意义。
孟子,山东邹城人,被称“亚圣”,以仁义、王道的政治思想游于诸侯。孟子承上启下,在先秦文化发展过程中确立了不可替代的地位。“人为贵、君为轻”的执政理念和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
孔孟与老庄,是中国轴心时代的代表,他们的出现,即意味着中华圣人文化现象的诞生。
中华圣人文化的国家及世界意义
美国人威尔杜兰也借他的《世界文明史》告诉我们:历史走到今天,世界古老文明除中国外,均早已被岁月深埋。而悲壮的泯灭、沉重的掩埋,如同一面镜子,恰恰映照出中国古老文明不同寻常的韧性的生命特质。威尔所指中国古老文明,就包括由中国圣人创造的中华思想文明。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今年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又鲜明提出建设文化强国,进一步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截至目前,在中国多如繁星的传统文化概念中,中华圣人文化还鲜有提及。记者最早获悉这一概念是在年采访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蒋晔先生时。今年河南省“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调研组莅商调研座谈时,又听商丘日报社老社长李广瑞旗帜鲜明地提起过。
中华圣人文化是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开端和发祥。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并存的情况下,我们的确有必要给中华圣人文化一个更深刻的认知和恰当的定位。
人们常说,21世纪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和平与发展”的问题。要实现“和平共处”,势必要解决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推而广之就是要解决好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关系。中华儒释道三大传统文化,儒家“仁学”思想、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和释家“亲善”思想,无疑对全人类未来共谋生存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世界意义。
中华圣人文化世代传承下来的文化基因、文化血缘,超越古今、纵横万里,其哲学思维模式正因其与西方哲学的思维模式不同,而可贡献于人类社会,并使之成为具有现代意义的哲学思潮。
文化不是狭隘的,它可以超越时空、超越国界。当然,因其具有的特殊地理位置,更将超越地方区划的局限,形成中华文化共荣的大文化概念。不难想见,其推动将不仅有力促进中华传统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而且将促成先进文化的联盟和资源整合,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尤为重要的一点,“中华圣人文化”凝聚起来的力量,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坚韧精神动力,将成为连结中华民族与海外华人华侨的思想纽带。以儒家的“孝”和释家的“善”相结合,弘扬至善大孝精神,更符合当今社会所倡导的尊老爱幼、敬畏自然、扶危济贫的社会风尚,而且将用以启迪人心,纯化民风,促成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
中华圣人文化“应天而动”已是时候
有一种近乎奇迹的发现,如若有心在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地图上,将几位圣人的出生地标出来,连连看,你会忍不住惊叹,中华圣人文化的密集存在已然成为一种现象,而且被勾勒成一个圈,这个圈就局限在中国中部地区,以中原为地望之地。
有一种近乎奇迹的存在,中华圣人的代表人物老子、孔子,及其思想流派的集大成者庄子、孟子,其祖居地或故里地均密集地集中在商丘为轴心方圆不到公里范围的区域内。商丘作为孔子祖籍地、庄子故里地,鹿邑老子故里距此公里,山东曲阜孔子故里距此公里,邹城孟子故里距此公里。
中国“轴心时代”的出现,或者说中华圣人文化现象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应运而生、应时而动。可以说,中华圣人文化现象最为突出的性格之一,就是“应天”——顺应天道,顺应天时,亦或说顺应自然。
当初雅斯贝尔斯在提出“轴心时代”时还表示:“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问题,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
中华圣人文化“顺应天时”——应天而动,是新时代、新格局的必然和呼唤。商丘在北宋时期被称为“应天府”。应天的本意表达了当时统治者的良好愿望。诚然,中华圣人文化的思想依然能够造福整个人类,他们的思想文化依然是人类取之不竭的源泉和动力。商丘借“应天”之名和中华圣人文化现象“轴心位置”的优势,推动这一现象的研究,以此重建中华传统思想文明,理应当仁不让。
目前,中原经济区崛起作为国家盘子铿锵前行中,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也已被提上日程。不难设想,对中华圣人文化现象的论证与研究,将不仅仅为中原经济区雄起提供无上的思想指引和情感纽带,更将凝聚起整个华夏民族以及海外华人、华侨的心灵认同和精神皈依。
的确,作为一种现象,中华圣人文化是很值得研究的。作为一张名片,中华圣人文化品牌非同凡响。
作者简介
班琳丽,笔名班若,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出版长篇小说两部,诗集两部,中短篇小说集一部。作品发表在《文艺报》《中国作家》《北京文学》《诗选刊》《星星》《绿风》等刊物。《一腔白菜》获《中国作家》文学奖;《小日子》获第一届浩然文学奖等。现居商丘。
完
文章作者:班琳丽
总策划:张凤玲
统筹:周小琦
原标题:《商丘文史|为文化不再“贫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