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公元前年—前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孔孟”。
孟子幼年丧父,家庭贫困,在母亲教育下成长,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他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等,推行自己的学说。晚年,他回到故居讲学,和学生一起,把自己的言论编为《孟子》七篇。
《孟子》七篇中,“仁政”得到集中体现,这也是孟子廉政思想的核心。他发展了孔子“仁”的观念,提倡“制民之产”“制民恒产”,让百姓拥有一定的土地和住宅,其他如轻徭役、薄赋敛、减刑罚等思想也具有积极意义。
“民本”是孟子廉政思想的重要内容。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能否“得民”关键在于能否得民心。以此出发,他反对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灾难的兼并战争,并把人心向背看成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孟子还提出了一套人格修养理论。一是“寡欲”,坚持“良心”,不为外物所引诱。二是遇事“反求诸己”,时刻省察自己的缺陷与不足,认真克服。三是善于养“浩然之气”,保持至大至刚、无坚不摧的精神和道义的力量。这也是一种廉政理论,要求官吏通过自我修养净化心灵,养成拒腐蚀永不沾的君子人格,抵制来自各方面的诱惑。
孟子以民为本的思想,关怀国家民族命运的责任感以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凛然正气,都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