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后,习近平总书记于近日考察黄河入海口,并在济南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再次聚焦黄河的治理与发展,推进“幸福河”建设共识与部署。无疑,这是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又一次高位推动,深化促进。
之前印发的“纲要”通知明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纲要”明确提出,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强化区域间资源整合和协作,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建设一批展现黄河文化的标志性旅游目的地。”这为沿黄流域文化旅游带建设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
黄河安,则天下安;黄河富,则天下富。这是中国历史的经验。“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奏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乐章。
“纲要”第五章重点突出“推进下游湿地保护和生态治理”,要保护修复黄河三角洲湿地,支持黄河三角洲湿地与重要鸟类栖息地、湿地联合申遗;建设黄河下游绿色生态走廊,统筹生态保护、自然景观和城市风貌建设,塑造以绿色为本底的沿黄城市风貌,建设人河城和谐统一的沿黄生态廊道。加大大汶河、东平湖等下游主要河湖生态保护修复力度。
山东作为黄河下游重要省份,自觉承担起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历史使命,主动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大局。山东省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为高质量推动山东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打造黄河下游黄河文化精品旅游带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夯筑了坚实的铺垫。
山东优势:
大河奔流归齐鲁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发源自青藏高原的黄河,从涓涓小溪到积流成河,在中国地理版图上曲折蜿蜒,流经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山东平原,最终从山东东营汇入渤海。
如果说在中上游因高山峡谷的束缚,黄河奔腾,激流勇进,一泻千里,像个莽撞的少年,当她流经下游时,就显得漫不经心,颇有淡定从容的智者风范,带着一股静水流深的气度,黄河从东明县入鲁,在山东境内流经公里,占黄河下游的四分之三。
整体来看,从流域特性而言,黄河的上游更多地是生态的,而中下游是文化的;从流经形态而言,黄河中上游是线形流域,而下游,尤其在山东是扇形流域;从辐射影响而言,黄河中上游是“带状”的凝聚,而位居下游的山东是“面状”的扩张。
除现在的主流域流经菏泽、济宁、泰安、聊城、济南、德州、滨州、淄博、东营9个地市之外,鲁西南的枣庄及微山湖区域,潍坊北部的青州、寿光也在泛黄河流域。
黄河泥沙俱下,不仅把中上游的水源和泥沙带给下游的山东,还把中上游的智慧结晶、文化气度沉淀在山东。正因如此,山东成为黄河流域生态及文化资源的富集区,是黄河文明的集大成者!
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在下游平原区形成肥沃的冲积平原,浇灌出适宜人类耕种的沃野良田,采集渔猎的水泽湖林,齐鲁大地受惠于此,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河、孔子、泰山在齐鲁大地汇聚,构建起中国文化精神内核“儒家思想”,以“山盟”“河誓”“敬贤”等“大一统”仪式,奠定中国哲学思想、治国智慧、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形成中国文明的精神力量,延续数千年,成就了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殊荣。同时,一条大河也疏通了山东半岛内陆地区的出海通道,与滨海港口相连,构建起海陆交融的发展格局。
山东是沿黄地区经济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最强的省份,GDP总量占全国的1/10。山东沿黄区域拥有4处世界文化遗产,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6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0处、中国传统村落46处;拥有黄河水利遗产处,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建成A级景区处、旅游度假区13处,形成5个环城市游憩带、8个集群化发展县和一大批集群化发展乡镇、连片开发区,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打下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无疑,对于一条生态、文化河流的发展而言,文旅产业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先导产业。而旨在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全域旅游”理念及其实践,将与黄河文化精品旅游带高质量发展,构成山东建设“文旅强省”的交响乐。
山东实践:
全域旅游奏响“黄河经典”
“十三五”时期,山东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站位,高起点谋划实施“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等一系列符合山东特色的发展战略,将文化和旅游业纳入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将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抓手,以特色县域旅游创新发展为基点,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省”为目标,全面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理念融入社会经济发展全局。
截止目前,山东已有8个县(市、区)被认定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其中,4个在黄河流域(曲阜市、青州市、章丘区、齐河县);25个市县区被认定为山东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其中13个在黄河流域。
各地都“无中生有,有中生优”地迈出了创新步伐,积极开创以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为驱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局面。它们不仅推动新旧动能转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为山东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黄河流域的基本单元和先创先行区,也为黄河文化旅游经济带建设发挥出了积极的辐射、带动、示范和引领作用。
曲阜市,曲阜跳出“老三孔”文保单位空间及保护法规所限,以建设“新三孔”——尼山圣境、孔子博物馆、孔子研究院等精品项目为抓手,实现文化场景和体验空间再造,将文化存量变增量;依托儒家文化、国家级森林公园、特色民俗村等建成中国大陆第三家国际慢城、第一个文化国际慢城。曲阜对“全域旅游”的创新实践,成为兼顾经济、文化、社会效应的创新发展典范,也极大地诠释、提振了黄河文化的核心——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
齐河县依托黄河湿地和荒滩资源,确立建设“黄河国际生态城”为总体目标,选择“蓝绿空间70%以上、建设空间不超30%”的绿色崛起之路,盘活黄河荒滩闲置用地多亩作为文旅项目供应土地,建设泉城海洋极地世界、欧乐堡梦幻世界、欧乐堡水上世界、泉城中华饮食文化小镇一期“中国驿”美食街区、黄河水乡湿地公园、齐河博物馆群等精品项目,总投资多亿元,形成千亿级文化旅游集群,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的创造性突破。
青州市是“一座活着的古城”,在青州古城保护修复建设项目中,统筹景区功能区规划与古城街巷肌理、居民日常生活的协调发展,修旧如旧,用社区把老街坊、老居民的集体记忆激活,成功创建为国家5A级景区。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青州实施“城里城外”同步优化升级,推动产业融合,建设黄花溪小镇、中晨文化艺术小镇等一批拉动力强的重点项目,发挥了“极核带动”效应。
章丘区以文旅共生共融理念,保护开发洛庄汉王陵遗址公园、龙山文化博物馆、七星台齐长城等历史遗址和朱家峪、三涧溪、三德范等历史文化名村。聚力打造“山泉河湖城”五大片区,改变原来布局散、规模小的旅游发展局面,实现章丘旅游发展的蝶变。
黄河入海口垦利区利用得天独厚的黄河湿地资源优势,确立“黄河入海,生态垦利”的城市品牌,围绕在“打造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以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为核心,重点实施沿黄、沿海两条旅游休闲产业聚集带,推进“旅游+”融合发展,通过“旅游+农业”“旅游+文化”“旅游+体育”等模式,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休闲度假城市。
山东路径:
以优质业态转化黄河资源
黄河文化精品旅游带的建设,必须在资源保护、生态优化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以新型业态实现资源转化,以融合业态实现消费增值,是推动黄河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简言之,即高质量发展“高”在新业态。山东沿黄各县区市在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过程中,在业态创新层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历下区立足破题老城保护,探索旧居改造、历史风貌区保护与全域旅游相结合的城市有机更新路径。对芙蓉街等5条老街巷进行提升改造,培育打造非遗游、古城游、文化游、研学游四大类旅游产品;改造泉城路、宽厚里使其成为济南市旅游消费、发展夜经济的新高地;百花洲、芙蓉街、恒隆广场、万象城等成为网红打卡地。全面推动“文旅+商贸”发展,建设济南市最大的城市商业综合体—华润万象城,成为济南都市圈购物消费、休闲娱乐的新地标。
长清区新建济西国家湿地公园、大峰山省级森林公园,引进华谊兄弟电影城等新旅游业态,策划了名胜古迹、生态观光、红色记忆、亲子研学、休闲度假、美丽乡村等6条精品旅游线路。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培育“夜经济”,打造常春藤美食街等特色美食街区,发展了马套民宿、木鱼石民宿等精品特色民宿;高标准建设“三十里玉杏谷”等多条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实现了一村一景、一村一品,旅游扶贫富民、助力乡村振兴成效显著。
作为黄河沿线旅游重镇,泰山区确立打造“景城一体、深度融合”的全域旅游发展路径。在业态创新层面,一是加快招商建设高端旅游项目,建成运营泰安方特、万达·泰山文旅街、三里屯文商旅综合体等特色街区,提升泰城夜生活品质,推动夜经济发展。二是打造精品乡村旅游、民宿集群,形成“以泰山景区为龙头、大项目和4A级景区交相辉映、精品项目和乡村游繁星闪烁”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孟子故里”邹城市,则走出了一条以研学旅游激活文化资源潜能的创新路径。围绕“孟子修学游”品牌,邹城创新“旅游+教育”模式,提升“教子有方”亲子游、儒学体验游、国际修学营等6大类研学产品。围绕提升“邹东深呼吸”品牌,重点推进旅游示范村、乡村旅游驿站及相关设施建设,打造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示范基地。新兴业态迅速发展,冰雪娱乐、温泉度假、中医康养、全景漂流、空中旅游等项目遍地开花。
泗水县选择了以生态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业态升级之路。建成万紫千红和泗水滨两个4A级旅游景区和泉林国家森林公园、古卞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界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泗河源国家级湿地公园等共36处公园和绿地,形成了“两河五水十二湖”的水系景观;开发金泉商业街、三发美食街、老汽车站广场等特色街区,构建“主客共享”的城乡空间。
“孙子故里”惠民县深入挖掘兵学文化、红色文化、温泉文化、古城文化、生态文化等资源,建设孙武古城、魏集古镇2个核心旅游区,启动滨惠大道、大济路、沿黄风情带3线乡村旅游发展,着力构建北部孙武古城兵学体验、南部魏集古镇黄河风情、东部温泉康体休闲养生、西部森林公园天然氧吧的全域旅游格局。
“江北水城”高青县通过把黄河文化的“静态展示”打造为“活态传承”,打造以述青藏古、大地黄河情等10家民间博物馆为代表的黄河博物馆群,建设太公广场、田横广场、漫修堂等文化场所,定期开展文化讲座、非遗展演、历史研学等活动,创新讲好黄河故事,实现黄河文化与景区景点的融合发展。建设婚纱婚庆蜜月旅拍基地、会议中心、精品民宿、温泉酒店等,打造国际旅拍、科技会议、网红民宿、温泉康养于一体的黄河流域顶级国际旅游度假区。
淄川区建成陶瓷文创园、振华琉璃文创园、南部工业遗址观光火车、久润富硒生态园、朱水湾车房基地、齐山研学基地等一批新业态旅游项目;建成峪里民宿、芸弘山房民宿、上舍民宿等精品民宿20多家,发展山川、中海等文化主题酒店;建成SM、鲁中商贸城等一批特色商贸旅游场所,极大地促进了淄川区从资源存量到消费增量的转变。
地处泛黄河流域地带的运河重镇台儿庄区以台儿庄古城为龙头,整合双龙湖湿地观鸟园、运河湿地十里荷花廊、祥和庄园、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等六个景区,充分发挥古城溢出效应,有力推动了台儿庄区旅游行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同时,创新文化旅游与农业、康养、会展、体育、研学等跨界融合发展,培育文旅相关产业体系,持续推进一二三产逐步深度融合,向“文旅+,+文旅”产业发展格局迈进。
山东经验:
新业态是黄河资源的“转换器”
山东黄河流域全域旅游发展的成果及经验证明,唯有新业态能够发挥出“化腐朽为神奇”新动能,实现资源存量向价值增量转变,推动资源贫瘠区向业态富集区转变,促进昔日工业经济“边缘”向今日创意经济“中心”转变,黄河文化旅游带的高质量发展,有赖于高质量的融合业态兴起。
一是生态转换,打造优质的生态背景。齐河县秉承“先造环境再造城,先导功能再开发”的发展逻辑,坚守“蓝绿空间70%以上、建设空间不超30%”的原则,建设优化亩黄河水乡湿地,投资20亿元实施生态城景观提升工程,绿化总面积3万多亩,形成满足交通隔离、游憩展示的特色森林景道,着力打造城景融合、风景如画的生态长廊;章丘区为实施生态保泉,把保泉与水网水系建设紧密结合,确保泉水常年喷涌,章丘大力开展绿化提升,精雕细琢城区口袋公园、街心绿地,新增城区绿化面积近万平方米,完成荒山绿化、退耕还果、农田林网1.8万亩,城乡生态环境焕然一新,为社会经济发展构筑绿色底蕴;淄川区投资15亿元,实施“一山两河”生态治理系列工程,改造提升污水处理厂2处,建设柳泉湿地、张相湖湿地等5处湿地公园、亩,治理河道30余里,1.6万亩近郊开放式森林公园、城市体育公园,打造南北贯穿淄川的孝妇河生态景观廊道20余里;垦利区投资31.9亿元实施项水气土污染治理项目,完成造林7.2万亩,实施了东八路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天宁湖国家湿地公园等项目,黄河口生态旅游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建成国家级湿地公园、省级湿地公园各1处、城市湿地公园4处、湿地保护小区20处,黄河湿地生态成为垦利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资源基础和生命线。
二是文化转换,创造优质的文化场景。在全域旅游的实践过程中,跳出景区化思维,以产品化、场景化创造新文化业态,让沉睡的文化醒过来,静态的文化动起来,逐步改变了过去文化资源有说头没看头,有看头没玩头,有玩头没留头的困境。激活文化资源,为山东文旅开创了新的增长极。
曲阜市整理恢复“祭孔大典”,常规化举办开城、关城仪式,打造《金声玉振》《素王传奇》等演艺项目,塑造“政德、师德、青少年和儒商”四大文化教育培训基地,研发习儒拜圣、中华文化寻根、中华成人礼等研学旅游产品,组建中国研学旅游推广联盟,构建从“三孔”拜孔到尼山“学孔”再到慢城“儒客”的贯穿南北的儒家文化深度旅游大格局;青州市成立青州文化研究院进行文化基因梳理和文化挖掘,建成一批历史文化名人展馆,非遗与旅游融合“十大平台”,书画创作基地、交易集市等,将古城景区打造成集非遗文化创意产品、文化传承、文化消费、文化服务、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非遗文化交流平台;泰山区以“泰山吸引人、泰城留住人”为目标,通过建设万达·泰山文旅街、三里屯文商旅综合体等特色街区,引进“梦泰山”啤酒城、胡桃里音乐餐厅等项目提升泰城夜生活品质,推动夜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各地都在积极挖掘文化资源,通过“景区+节庆”“景区+演艺”“景区+博物馆”“景区+民宿”“景区+研学”“景区+展会”等实现优化组合,业态创新;积极挖掘“非遗”资源,通过非遗+文创、非遗+演艺、非遗+节庆、非遗+美食、非遗+营销等手段,让非遗资源重获生机,以文创为核心体验的景区和商业街成为文旅融合的典范。
三是城乡转换,经营优质的生活美景。全域旅游着力构建城乡互融、主客共享的体验空间,无疑强化了新型城乡互动关系,老城区和新农村,从幕后走向台前,从被遗忘的角落走向新的体验消费中心。
历下区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发展“文旅+工业遗迹”,济钢二厂变身中央商务区文化服务中心,集规划展示、文创办公、艺术展览、商务服务四大功能于一体,成为工业转型的典范。布局泉城夜宴的核心产品“明湖秀”,对红尚坊、泰府广场改造,建成山东国际时尚创意中心,集中打造以“山泉河湖城”为主题的济南CBD文化综合体,全面推动老济南古城蝶变成多层次、立体化、沉浸式的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台儿庄区明确“一核、一带、一环、多点”发展布局,建设“一核”,即台儿庄古城景区;打造“一带”,即运河风光带;培育“一环”,即57公里环城生态走廊;打造“多点”,即以龙头项目为核心,通过增加服务设施、服务项目,实现建设景区化、旅游全域化、产业融合化。提升城乡景观,建成省级生态镇4个、生态文明村16个、绿化示范村2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17个。成功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淄川区实施美丽乡村三级联创、乡村振兴、“五通十有”工程,列入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的村落64个,其中国家级15个、省级49个,数量居全省第一位。通过构建大景区带动、精品民宿带动、能人返乡创业带动等,采取入股、出租等方式,把闲置破败的农家院,统一收储管理,集中打造20多处高端民宿,以点串线、以线带面,整建制打造乡村旅游“财富聚宝盆”;高青县打造以安澜湾、慢城为中心的乡村旅游集聚区,充分依靠黄河资源的优势,将刘春、沙李、前胡、后胡等10余个村庄,按照“一村一品”“一园一业”格局,凸显独特水城乡村风光,形成以“湿地绿心—乡村聚落—主题农庄—特色民宿”为特色的乡村旅游集聚区;惠民县开展乡村记忆工程,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点,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富民工程,健全完善“景区带村、企业带户”的旅游扶贫模式,特色旅游商品网上销售火爆,乡村旅游、行业扶贫等富民成效显著。
四是节事转换,搭建优质的参与场景。节事不仅是消费转化场,而且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营销平台。在山东全域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每个城市都在着力培育自己的节事品牌,其综合带动的价值不可小觑,节事也是一种新业态。
曲阜孔子文化节、“祭孔大典”,泗水尼山世界文明论坛,邹城孟子故里中华母亲文化节、祭孟大典仪式,泰山国际登山比赛、泰山国际马拉松赛、环泰山60公里徒步行,台儿庄世界老年旅游大会、世界摄影大会、“美丽中国年·寻梦台儿庄”、贺年会、年博会、古城大庙会,青州翰墨青州·中国书画年会、“中国(青州)国际文化艺术品博览会、青州古城过大年,惠民县中国(惠民)国际孙子文化旅游节、海峡两岸孙子文化论坛,博山县中国(博山)琉璃文化艺术节、美食美器文化节、开元溶洞樱花节等,经过连续举办,都已经显现出品牌带动效应,有些节事已经成为颇具全国乃至世界知名度的品牌。发挥出集招商引资、文化演艺、成果展示、媒体宣传、大众参与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验性业态。
五是融业态转换,构筑“一融俱荣”的发展图景。借新旧动能转化、乡村振兴等战略,成片化、集群化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工业旅游、康养旅游、研学旅游等,以业态融合衍生业态链、创造产品链、延展产业链、锻造价值链,是山东全域旅游实践的硕果,也是进一步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泰山区推动“旅游+工业”,打造提升泰山啤酒生肖园、鲁普耐特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工业旅游项目;“旅游+养老养生”,建设山东高速大成康养、泰山养心谷、诺莱泰山国际大健康医养产业基地等康养项目;“旅游+研学”,泰山、泰山花样年华被评为省级研学旅行基地。日益丰富的新业态,推动泰安区从传统旅游城市向以新型业态为支撑的现代精品旅游目的地跨越发展。青州市将历史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融入旅游项目,培育书画、赏石等休闲文化,建设书画小镇、花卉小镇、文博小镇等文化旅游精品,王府文旅康养小镇等项目快速推进。将城市文化与夜间经济深度融合,延长夜间灯光开启时间,加大特色餐饮、纪念品、酒吧等业态培育力度。多条古街巷、多家业态多样的店铺、常态化展演的4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古城旅游业态的聚集。“焦裕禄的故乡”博山区,实施“旅游+”理念,推进“旅游+文化”,建成焦裕禄干部教育学院、陶琉古镇、红叶柿岩理想村、九龙峪山地琉璃公园等项目;推进“旅游+农业”战略,连年举办猕猴桃采摘草莓采摘、苹果采摘等大型特色农产品采摘推介活动,中郝峪村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推进“旅游+体育”战略,成功引进跑游山东半程马拉松、国际半程马拉松、山东省铁人三项锦标赛等体育旅游赛事项目;推进“旅游+工业”战略,“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金祥琉璃、“省级旅游商品研发基地”西冶工坊等企业探索走出工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推进“旅游+康养”,岜山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扎实推进,成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新样板;推进“旅游+节庆”,连续举办七届中国(博山)琉璃文化艺术节、十八届美食美器文化节、开元溶洞樱花节等节庆活动,形成以琉璃文化、美食文化、乡村文化等为主题的特色节庆品牌,开创“文旅农工”共筑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单县建设白马美食街、舜师休闲街区等特色餐饮、购物街区,举办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演艺活动,举办全民运动会、马拉松等赛事来提升体验感和参与感;研发单县羊肉汤、罗汉参、芦笋、山药、四君子酒、牡丹口红等系列旅游购物品和文创产品,培育“单养千秋”品牌;通过推进业态融合,培育历史文化游、红色教育游、生态休闲游、亲子采摘游、科技研学游、国学教育游、美食体验游等多条旅游线路。
六是机制转换,保障高质量的创新动能。高质量的发展需要高质量的政策、土地、资金、人才、市场等方面的高效保障。那些能在较短的周期内实现整体转向的全域旅游示范区,无疑都做出了超常规的机制转换,为文旅产业发高效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动能。
齐河县开辟旅游项目“绿色通道”,提供“保姆式”服务,妥善解决审批和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为项目落地提供便利。盘活闲置土地资源余亩,用于重大文旅项目的落地建设。投资28亿元新建、改造14条骨干公路,形成“三环六纵八横”大旅游交通体系;投资20亿元实施生态城景观提升工程。章丘区年以来,区财政累计整合各级专项资金7亿多元,出台旅游重点建设项目贷款贴息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和旅游招商优惠政策,资本运作获银行金融支持资金万元、授信资金支持20亿元,确保了全域旅游资金投入。泰山区财政统筹部门资金10.7亿元用于发展旅游产业,编制10多项旅游规划,形成了“全域-旅游度假区-特色小镇-特色村”的规划体系;强化旅游人才保障,组建泰山旅游职业教育集团,开展专业学习、岗前培训、定向培养,打造产学研联合体,着力培养旅游应用型服务人才和复合型人才。邹城市成立文旅融合发展指挥部统筹调度,市财政每年列支0万元文化旅游发展资金,专项用于文化旅游业的扶持奖补。统筹整合交通、水利、国土、林业等行业资金,投入旅游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资金达8亿元以上,为旅游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正如黄河是中国文明的中轴线,黄河也是齐鲁大地的中轴线,不管是泰山、黄河、孔子构成的“山水圣人线”,还是济南-泰安-曲阜-邹城为核心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旅游带,黄河流域一直是山东文化旅游的品牌集聚区,与优质的滨海“仙境海岸”构成山东文旅清晰的空间格局和市场辨识度。
然而,不管是工业化经济的发展,还是城市化的进程,黄河沿线都明显滞后于滨海沿线。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号角的奏响,黄河文化精品旅游带的建设,黄河、大运河、长城等国家文化公园的落地,黄河流域迎来新机遇,构建“海陆统筹城乡互融”的发展格局,是山东在新时代以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位。
而高质量发展有赖于高质量的业态培育和环境保障,从这一点上来说,黄河流域全域旅游的发展实践,为黄河文化精品旅游带的建设,以及实现黄河流域生态和高质量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机制基础、产业基础和市场基础,探索了创新发展需要具备大视野、全局观、凝聚力等优秀经验。
“地处黄河下游,工作力争上游!”一个崭新的山东,将在“黄河大合唱”的律动中,发出新时代的最强音。
(作者:孙小荣中国旅游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硕士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