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灌水 » 2008年四川省工业产品质量状况报告钢材水泥
TUhjnbcbe - 2020/6/28 12:51:00
北京治疗白癜风费一般是多少钱

2008年四川省工业产品质量状况报告 _钢材,水泥


近年来,全省质监部门转变观念,改进作风,强化服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名牌和标准化战略,全力以赴抓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有效促进了全省工业产品质量水平的稳步提升,赢得了省委、省*府、企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和好评。省*府主要领导在审阅由省质监局起草的《2008年四川省工业产品质量状况报告》后特别指出,要继续坚持“质量兴川”不动摇,大力实施标准化和名牌战略,强化企业质量主体,加大自主创新和技改力度,狠抓产品质量和安全监管,认真解决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要解决好食品安全问题,努力把我省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2008年,在省委、省*府和国家质检总局的正确领导下,我省质量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两个加快”,努力克服“5·12”汶川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坚持以质取胜,质量兴川战略,狠抓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打假保名,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紧紧围绕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目标任务,全面推动企业提升自主创新、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力,产品质量和食品质量安全总体水平稳步提高,为推动四川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工业产品总体质量状况 (一)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情况 2008年,国家监督抽查四川生产企业685家,抽查产品793批次,产品抽查合格率高于全国平均数1.24个百分点,生产企业合格率和产品质量合格率分别比2007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3.6个百分点。 (二)省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情况 2008年,全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共抽查96种产品,抽查22737家企业生产的33566批次的产品,产品合格率比2007年提高了5.9%,产品质量整体水平呈上升趋势。 (三)市(州)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情况 市州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共抽查20760个批次,产品抽查合格率比2007年上升4.5个百分点。 (四)灾后恢复重建建材产品质量监管情况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为确保灾后恢复重建建材产品质量,全省质监系统全力以赴,精心安排部署,加强灾后恢复重建建材产品质量监管工作,在全省开展钢材、水泥、塑料管材管件、人造板、防水材料、防盗安全门、建筑外窗等7类主要建材产品的专项抽查,加大了对水泥、钢筋、普通烧结砖等主要建材产品的监管力度,确保了灾后恢复重建建材产品质量安全。其中,水泥、防水材料产品质量抽查合格率达到100%;其他建材产品质量都稳步提升。 (五)全省支柱产业产品质量情况 我省大力实施“7+3”产业发展规划,全省质监系统重点对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油气化工、钒钛钢铁、饮料食品等六大优势产业加大了产品质量的监督抽查力度,支柱产业产品质量稳步提高。 (六)计量监督抽查情况 全省对涉及国计民生的定量包装桶装水、调味品、化肥、水泥、电线电缆、饲料、袋装牛肉干、茶叶等8大类商品进行了计量监督抽查,共抽查246家企业768批次的商品,抽查合格689批次,平均抽样合格率89.7%。其中:抽查调味品105批次,合格95批次,抽样合格率90.5%;抽查化肥102批次,合格102批次,抽样合格率100%;抽查饲料133批次,合格130批次,抽样合格率97.7%;抽查桶装水107批次,合格86批次,抽样合格率为80.4%;抽查水泥52批次,合格48批次,抽样合格率92.3%;抽查电线电缆57批次,合格56批次,抽样合格率98.2%;抽查茶叶102批次,合格95批次,抽样合格率93.1%。 二、宏观质量概况 (一)推进质量兴市、县(区、市)情况 2008年,全省各地加大质量兴市、县(区、市)工作力度,增强了全省上下质量兴市、质量兴县(区、市)、质量兴企的意识,夯实了企业质量技术基础工作,产品质量持续提高,涌现出了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假冒伪劣产品得到有效遏制,进一步规范了市场经济秩序。到2008年止,全省已有绵阳、自贡、德阳、泸州、资阳、内江、广安、达州、巴中、南充、广元、遂宁、乐山、眉山等14个市开展了质量兴市工作,占全省21个市(州)的66.7%,;有115个县(区、市)开展了质量兴县(区、市)工作,占全省181个县(区、市)的63.5%,比2007年增加了6.6%。 (二)大力实施名牌战略 1.我省中国名牌产品情况 我省有中国名牌产品45个,居西部第一。 2.我省中国名牌产品在各市(州)的分布情况 我省中国名牌产品分布在11个市(州),其中成都21个,占46.7%;绵阳、自贡各5个,分别占11.1%;德阳3个,占6.7%;遂宁、资阳、宜宾、南充各2个,分别占4.44%;攀枝花、泸州、凉山各1个,分别占2.22%,全省中国名牌产品主要分布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市(州)。 3.我省各行业中国名牌产品分布情况 我省中国名牌产品主要分布在机械制造、食品、化工原料等12个行业。 4.四川名牌产品在各市(州)的分布情况 我省四川名牌产品总数602个,名牌产品总数名列前5名是成都234个,占38.87%;德阳43个,占7.1%;绵阳38个,占6.3%;乐山36个,占5.98%;自贡25个,占4.15%,名牌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 5.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按照省委、省*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进一步加大了对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的扶持力度,加强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取得显著的成效。截至2008年底,我省共有44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总数在全国质监系统排名第一。 (三)名牌企业对经济的拉动情况 全省工业经济较快增长,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58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达到11946户,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939.3亿元,增长17.9%。我省名牌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338.6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5.2%,比2007年上升8.1个百分点。 1.推动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2008年,全省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3768亿元,比2007年增长31.9%。全省中国名牌、四川名牌企业创造销售收入4365.9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31.7%;名牌产品平均销售收入达到4.18亿元,比2007年上升0.26亿元。其中,在全省工业四大优势产业中,优势资源产业增加值1488.6亿元,名牌产品企业增加值200.48亿元,占13.5%;装备制造产业增加值660.5亿元,名牌产品企业增加值123.9亿元,占18.76%;农产品加工产业增加值776.0亿元,名牌产品企业增加值90.1亿元,占11.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35.8亿元,名牌产品企业增加值107.6亿元,占12.87%。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已成为推动四川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力*。 2.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实施名牌战略,培育了长虹、五粮液、新希望、高金等一大批质量效益型企业,打造了竹叶青、蒙山茶、家具制造业、建筑陶瓷等一大批特色产业基地。目前,我省名牌产品已辐射到医药化工、机械冶金、食品饮料、交通通讯等28个行业,分布在四大优势产业中的名牌比例达到65%。以名牌为载体的大企业、大集团不断涌现,在省*府着力培育的79户大企业大集团中,名牌企业43家,占54.4%。 (四)全员质量管理情况 1.大力加强质量教育与QC小组活动 全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卓越绩效管理理论知识的培训和新一轮全面质量管理普及教育,有近万人参加了TQM培训教育;3721名质量管理、质量检验人员开展了质量再教育;有9516个注册质量管理小组开展群众性的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并活跃在全省各行各业中开展质量管理和质量攻关。通过QC小组活动,全省共解决企业生产发展中的难题10万余个,攻克技术难关3000余个,申请发明专利3700余项。全年有48个质量管理小组获得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22个班组获得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称号、4家获得全国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优秀企业称号、5名企业领导人获得全国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卓越领导者称号、5名同志获得全国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优秀推进者称号。同时,全省共表彰四川省优秀质量管理小组297个、质量信得过班组63个、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优秀企业40家、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卓越领导者32名、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优秀推进者50名、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积极分子30名。 2.积极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 全省在建立企业质量档案的基础上,根据《四川省企业质量信用等级评定管理办法》,在全省开展了企业质量信用等级评定工作。通过对申报企业的产品质量、质量管理、标准化管理、计量检测保证能力、售后服务、规范经营等六大部分的评定,有1307家企业通过复评和新创达到质量信用A级以上。 3.大力表彰省*府质量管理奖 2007年,启动了首届省*府质量管理奖评定工作,全省18家企业自愿申报。通过征求行业意见、企业用户满意度测评、专家现场评审、社会公示等程序,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昊华西南化工有限公司、成都彩虹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家企业获得初选并经省*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2008年10月,省*府召开隆重的表彰大会,对获得首届省*府质量管理奖的6家企业进行了表彰。 (五)标准化发展总体水平 我省标准化工作紧紧围绕省委、省*府提出的“两个加快”,逐步完善我省产品质量和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标准化水平和企业竞争力。 1、地方标准工作有效性进一步提高 2008年,全省批准发布地方标准109项,特别是《四川省食品小作坊质量安全卫生基本条件》、《地震过渡安置房防雷技术规范》、《鸡蛋中三聚氰胺测评方法》、《地震灾区损毁物再生骨料混凝土实心砖》等一批应急地方标准的制定,对加强我省食品安全监管、建立长效机制和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发挥了重要作用。 2、农业标准化工作进一步深化 全年新建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20个,农产品专项标准体系24个。组织对19个国家级和36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进行了考核验收,示范农户人均年增收达430元,示范区的建设质量和辐射带动作用明显提高。 3、服务业标准化工作稳步推进 2008年,全省批准发布了《公共场所双语标志英文译法》、《农家乐星级划分与评定》、《足浴业经营和管理规范》等一批区域性地方标准,新建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20家,现代物流、旅游、商贸和餐饮服务、体育与娱乐服务等生产性和民生性重点领域服务业标准化工作取得较快发展。 4、企业标准化基础工作不断增强 2008年,全省发展采标产品299个,实施采标标志产品297个;承担制修订国家标准48项;组建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SC/WG)秘书处18个;结合产品质量专项整治,对19类重点产品2664家生产企业的8192个产品执行标准进行了全面清理,100%完成了企业标准的复审工作。 (六)产品质量举报、投诉和查处情况 2008年,全省各级12365投诉举报指挥中心共受理各类举报、投诉、咨询15389起,其中举报1153起,投诉2857起,其它各类咨询11379起。在各类投诉、举报中,交通及配件类1362起,占8.85%;通讯类1218起,占7.91%;食品类9356起,占60.79%;电器类1738起,占11.29%;轻工类1025起,占6.67%;其它类690起,占4.48%。从举报投诉的情况来看,一是消费者质量意识进一步提高,发现有产品质量问题后及时投诉举报;二是在举报投诉中食品占据了较大份额,食品质量安全仍然是消费者重点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我省加大了对各类质量违法案件查处力度,从严、从重、从快查处制假售假违法行为,进一步规范了市场经济秩序。 三、对策与措施 (一)加强产品质量监管。 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质量和安全年”活动为契机,大力开展“质量兴川”、“质量兴市”和“质量兴县”活动,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要依法监管,科学监管,务实监管,加大对涉及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类产品的质量监督抽查工作力度,及时掌控企业产品质量生产状况。按照我省“7+3”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厅局、市州合作步伐,建立产品质量监管联动机制,进一步落实*府、部门、企业三方。 (二)全面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要围绕“质量和安全年”主题活动,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真正落实企业质量安全的主体。要大力开展“质量兴企”活动,加强对企业质量管理培训,动员企业员工积极开展“QC”小组、技术大比武、争创青年岗位能手等活动,组织质量技术攻关和成果推广,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要积极开展省、市、县*府质量管理奖创建活动,大力表彰质量管理的先进企业,提升“四川造”产品整体质量水平。 (三)大力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实施标准化战略和名牌战略,不断推动重点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尽快掌握核心技术,引导企业向产业链的高端发展,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推动高新技术等重点领域的企业建立标准研制工作机制、标准联盟运作机制以及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化合作机制。按行业对中小企业开展标准化宣传和贯彻培训,推进中小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升中小企业标准化整体水平。大力实施名牌战略,继续推进品牌培育工程,培育自主品牌,大力推广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为先导的国际先进管理标准,增强我省企业管理创新的能力。 (四)加大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 一是要加大重点区域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要加强对人口集中地、城乡结合部的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督促食品生产企业严格把好原料进厂关,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关,产品出厂检验关,提高食品质量。二是加大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督抽查力度。要针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突出问题,加大监督抽查力度,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性。三是加大对监督抽查中不合格企业的处理力度。对连续抽查不合格的食品生产企业,要督促整改,整改验收不合格的,建议相关部门吊销相关证照,保证监督后处理的实效性。四是坚持监督抽查信息通报制度。及时、准确地向*府报告监督抽查情况,同时也要向相关部门和社会公开披露监督抽查信息。 (五)加强产品质量法制体系建设。 针对我省产品质量现状,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完善产品质量监管措施和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立产品质量信用等级评价体系,探索建立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预警机制,对潜在的质量安全问题进行风险分析评估,为开展产品质量科学监管提供依据。建立食品、建材、农资等缺陷产品强制召回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加快食品小作坊监管的地方性法规、规章的制定工作。 (六)加大对质量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加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后处理工作,严格实施整改、罚没、停产整顿以及吊销证照等行*强制措施。强化企业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严重质量问题,坚决予以查处,并加大曝光力度。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产品专项整治力度,有效遏制区域性、行业性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放心满意的消费环境。

1
查看完整版本: 2008年四川省工业产品质量状况报告钢材水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