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走近仙桥
TUhjnbcbe - 2020/12/7 1:10:00
白癜风诚信企业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6169831.html
仙桥村位于邹城市张庄镇西部,西邻大束镇灰埠村,S省道穿过村南。自有记载以来,仙桥村就是一个交通便利的村庄。采访村民得知,仙桥村始建于唐代,村中始迁姓氏是安姓和宁姓,初以两家姓氏取村名安宁庄。为什么现在叫仙桥呢?村里老人说,原来老大队门前有个石碑,碑上刻着一个拿着剑的人,看上去凶神恶煞的,多年来一直在那儿,也没人理会。后来,村庄路口的小桥上经常有拦路抢劫的,而且这个抢劫的很奇怪,只是拿着剑吓唬人,并不抢走财物。时间长了,人们很好奇,就请教一位过路的道士,这位道士说这块碑有问题,把碑拦腰斩断就没事了。于是村里几个力气比较大的就对石碑进行了一番刀砍斧劈,结果把石碑上的雕刻都砍没了,石碑还好好的。村民们就把石碑放到了桥上做桥板,来往的路人不断踩踏,意在能镇住邪恶的东西。果然,经过这番操作之后,村头上再未出现过抢劫事件,村民们又过上了和平的日子。老百姓感念道人的恩德,就把这座桥叫做“仙人桥”,后人逐步简化为“仙桥”了。后来,很多姓氏陆续迁入,村庄人口越来越多,安、宁二姓人口越来越少,人们逐渐淡忘了村庄原来的名字,而把村头小桥的名字作了村名,逐渐就叫做“仙桥庄”了。

这些都是民间的说法,那么官方文献对这个村庄是怎么记载的呢?

从明万历三十九年邹县县令胡继先纂修的《邹志·建置志》可以发现,明代所建“官庄”有“仙桥(乔)庄”,乃万历三十二年知县梁州彦创立,三十七年胡继先重整。可见,如果仙桥庄唐代建村属实的话,那么在明万历中后期原住人口已经很稀少或者没有了。经过了连续几任知县的不懈努力,仙桥村才逐步增加了定居人口并发展起来。现在的仙桥村有人口一千多人,十多个姓氏,其中以刘、杜、赵、谢和李姓人口居多。年5月邹城市民*局主编的《千年古村》一书记载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仙桥伏击战”。年10月,日本侵略*为挽回败局,从邹城出动4个日*小队和百余名伪*,顺公路到邹东烧杀抢掠。尼山独立营二连与鲁南*区三团三营奉命连夜埋伏在仙桥庄,给敌人以突然袭击,并以庄内院墙、房屋为依托重创日*。此战共毙伤日*六十余人,其中击毙日中队长一人,小队长三人,毙伤伪*四十余人。这场伏击战,使古村仙桥载入邹东根据地抗日斗争史,谱写了一曲抗击日寇的英雄壮歌。

仙桥村人能够数得出的村庄名人有二三十名,从文化角度来讲,最有名的名人当属刘宪益了。查阅民*局主编的《千年古村》仙桥“历史人物”部分,这部分内容只记载了刘宪益一个人,内容比较多,可见编者是下了功夫的。书中记载:“刘宪益(~),字襄禹,张庄镇仙桥庄人。民国初年曾任邹县高等小学校长,一生从事教育工作达40余年。新中国成立后曾被聘任为山东省文史馆馆员……刘宪益在任高等小学校长期间,经常对学校师生进行民主和科学教育,进行热爱祖国、反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教育……在五四运动中,他带领学校师生走上街头,发表演讲,游行示威……民国十二年下半年至十六年上半年任山东省立第三中学(设在泰安)监学期间,积极支持学生的爱国运动。民国十六年下半年任省立第二师范学校(设在曲阜)监学。次年北伐*到达曲阜后,校长郝书喧卷款潜逃,刘宪益主持学校工作……民国三十年,去济南治病……年济南解放后,刘宪益任合作干校教员,后被聘为山东省文史馆馆员……”

刘宪益在济南治病期间,目睹中国人在日寇铁蹄践踏下所受的苦难和屈辱,心情沉重地写下了《百花洲寄情》一诗:“镇日新愁加旧愁,无聊闲步百花洲。红藻苦旱不争气,绿柳怕风不出头。多愁沈郎频饵药,思家王粲又登楼。箇中剩有关怀事,诉尽衷肠泪不休。”忧国忧民之情诉诸笔端,溢于言表。

邹城市大束镇*疃社区有一通立于民国三十三年的石碑,碑文署名为“山东省立曲阜第二师范学校校长刘宪益沐手敬题”。民国三十三年距离刘宪益离开二师时间已经过去了十五年。由此可见,在二师的那段工作经历,刘宪益是珍重的。根据这个线索,我们专门来到了当年的“山东省立曲阜第二师范学校”,即现在的济宁学院初等教育学院(曲阜师范校区)查找刘宪益的有关记载。

《山东省曲阜师范学校百年史》一书中“几易校长与教育教学跌荡”部分对于刘宪益有这样的记载:“年春天,北伐*将抵达曲阜,下令通缉北洋*阀奉鲁系派人物郝书喧,郝闻讯后立刻逃离学校,跟随他来校的人也因此纷纷离校,学校由原训育主任刘宪益主持校务,维持校*。”从这段记载来看,刘宪益是临危担起了校长的职责,行使校长的权力,并没有被正式任命为校长。再查《曲阜师范学校校史(—)》(征求意见稿)在历任领导成员列表部分有关于刘宪益的记载:“刘宪益,字襄禹,山东邹县人,山东优级师范毕业,年春—秋任训育主任。年国民*逮捕共产*员时,他曾参与保释。后任曲阜明德中学语文教员兼曲阜县长秘书主任。年子案时,曾替孔府起草控告宋还吾的呈文。解放后曾任山东师院地理系教授。后不详。”

在仙桥村问起刘宪益,年纪大些的村民都知道。今年88岁的刘绪成老人说:“刘宪益是我二大爷,他这个人没有架子,很低调,每年都去各家拜年。他有三个儿子,都在济南工作,老大和老二都是教师。”老人还说:“刘宪益不坏,这辈子光行好,靳怀刚、巩振寰都是他的学生,他岳父家在东罗村。”

仙桥村名人除了刘宪益,村民们能够记起的还有赵季振。赵广林老人介绍说,赵季振解放前是在曲阜上的学,后来一直教学,解放后当了县社会计,文化大革命时期被定为四类分子,划为右派,后来回了老家,平反后落实*策办了退休,孩子接班。他活到了八十多岁去世。

在村民们的记忆里,村里原有关帝庙,规模很大,正殿长十几米,很气派,还有东西廊房,院内有碑。五十年代初,破除封建迷信,把神像砸了,只剩神台子。文革时期把碑砸了。年大炼钢铁把庙拆了。年在此地基上建了原大队院,村民称“大屋”。庙西有学堂,是四间南屋,只有一位姓赵的老师任教,那时候学生也少,只有不到十人。五十年代,村里建了新学校,原来的学堂就做了仓库,再后来没有修缮就倒塌了。村里当年还有一棵很粗的大槐树,老远就能看到,后来被日本*子烧房子的时候一并烧了。村里的中央大街上至今还完好地保留着上世纪六十年代所建的高大的主席台。*********************************作者简介:付岩芹,邹城市委*校高级讲师。山东省作协会员,济宁市首届文化之星,济宁市圣地名师,济宁市优秀儒学讲师,济宁市国学推广优质课讲师。长期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邹城地方文化的研究与教学。先后荣获山东省委*校优秀教学奖,济宁市委*校优秀教学奖、优秀教师等。多年来,在《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组织人事报》《语言文字报》《中华*》《山东文学》等国家、省、市级报刊发表文章余篇。年出版散文集《芹献》,年出版儒学专著《孟子*德思想研究》。主要讲授《孟子思想研究与地方文化建设》《读孟子养*德》《孟子的成长之路》《如何厚植邹城高质量发展的文化优势》等专题。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走近仙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