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三下乡,邵阳学院“寻找非遗文化的美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实践团团队成员在其所在地区拜访了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了解非遗文化的发展历史,向非遗传承人学习绝妙技艺,感受匠心情怀,弘扬匠心精神。作为青年学生,要坚定文化自信,共同致力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使其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实践团向郭老师学习高粱杆锅盖的技法
高粱杆锅盖的制作在山东、东北、河北等地区广泛流传,游刃于指间的手工艺,是有温度的艺术,就是这个“温度”,才是高粱杆锅盖的独特魅力所在。
郭老师11岁便跟上一辈传承人学习高粱杆锅盖编造的技法,距今已长达60余年,其手法非常娴熟,在技法方面有较高的造诣。与一般的手工艺不同,高粱杆锅盖的材料选择与排针技法工作是最重要的。其中,“锅盖”原料使用的高粱杆,需要细心择选,箭杆要粗细一致,以保持表面平整。此外,排针的手法非常重要,需要针线紧密配合,用旋转的手法进行逐行逐列缝制,一个高粱杆锅盖制作完成后结不结实,造型匀称与否,全靠针线排针与选材,这是传承实践团成员在观摩郭老师制作高粱杆锅盖时得出的总结。
实践团成员与传承人学习香烛制作
传承实践团在陈奶奶的手工作坊跟她学习了香烛的制作方法,据陈奶奶介绍:香烛是用胶木,茶油壳,香叶籽等带有香味和粘固特性的植物碾成粉然后掺入一定比例的水,待其发酵后,用竹刀切取一部分香泥,使其粘在竹签上,随后碾转使香粉固定在未干的香泥上,待香泥与竹签完美的胶合在一起,滚成圆柱形晾干,这一支香烛也就制作完成。陈奶奶说:“虽然香烛的制作方法看起来较为简单,但其碾转的力度和香泥的大小以及香泥的粘黏性都要掌握的恰到火候”。在传承实践团成员亲身实践之后,感受到了制作香烛的不易,看似简单的手工艺,其实蕴含了很多需要用时间积累的经验技巧。香烛是陈奶奶的指尖生活,香烛制品更是是中华瑰宝。
实践团成员向传承人学习济宁唐氏羊汤制作工艺
济宁唐氏羊汤发源于济宁市邹城氏城前镇,千余年历史的传承,在当地形成了独特的羊汤文化,唐氏羊汤是济宁邹城百姓特别青睐的当地特色美食,是邹城为数不多的老字号排挡,传承实践团拜访到唐氏羊汤制作传承人唐阿姨,唐阿姨悉心传授实践团成员唐氏羊汤制作的精髓技法。学习探访民间老字号唐氏羊汤店,更能促进弘扬当地美食非遗文化,体现本次活动意义。
学非遗文化,传优秀中华之经典。通过调研活动,学习老手艺人的坚守,以及他们纯粹坚韧的工匠精神,传承实践团成员意识到,非遗文化要继续发展,就必须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大家的非遗保护意识。非遗文化传承的道路还很长,我们会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的汲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营养,让我国非遗文化凭借特色更好的进入市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传承,我们一直在路上。
我们除了有态度,还有意思
展翼传媒中心·展翼青年
文/郭菁张姝钰
编/彭果初审/欧阳可燕
复审/崔禄健
终审/唐跃
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