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以民为本,王道方成上海师大人文义工队
TUhjnbcbe - 2021/1/12 15:48:00

国学典籍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其内涵无比深厚,可谓国之瑰宝,世之奇葩。阅读一篇篇千古文,仿佛在和先贤对话,在触摸中华民族的文化脉搏,在用心灵感受华夏文明的博大与精深。本期“成长+”系列云课堂之《孟子》,将带领大家跟随先贤的脚步,走进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篇,感受其“仁*”的*治理想,体味“厚仁”背后的哲思。

作者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其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配音表:孟子--施霙琦、旁白--唐思齐、景春--范陈昕、大王--盛佳琳)

名篇简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篇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别名《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通常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本文的中心论点,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结论。全文析理精微,议论恢宏,气势奔放,阐明引申层层深入,具有很强的逻辑性。采用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章语气强烈,具有说服力。同时善于运用设喻的方法,借论战争来论*治,又阐明了治国道理。

原文赏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文本解析

本文主要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首先提出“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概念,并将三者加以比较。接着以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为例,比较“天时”于“地利”的重要性。其次,以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而终不能守为例,比较“地利”与“人和”的轻重。再次,作者用三个形式相同的否定句说明“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仅靠“天时”与“地利”的条件,从反面进一步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引申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施行“仁*”的必要性,指出了“人和”的实质。从而进一步推论,指出“寡助之至”会众叛亲离,而“多助之至”则天下归顺,一反一正,对比鲜明。最后,以“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作结,再次强调“人和”的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深化文章中心。下面,让我们跟着云课堂老师的步伐,走进《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篇目的字词梳理和文章赏析部分。

字词梳理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王佳骊)

文章赏析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孙健博)

知古鉴今

立足于今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有其现实意义。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招待会上引用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只有承认历史、铭记历史并从中吸取教训的民族,才能成为“得道者”,才会获得世界人民的认可、支持与帮助。在以民为本的指引下,新时代的中国必将“扶摇直上九万里”,书写更华美辉煌的复兴篇章,中华鹤鸣必将长嗥于九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古之精华,当代鉴之

以人和为根本,以守道为底线

国家的发展必然能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文案|陈婧悦魏孟希

排版|王嘉祺

审核|陈重来谭苇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以民为本,王道方成上海师大人文义工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