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
红*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过后尽开颜。
若不是走投无路,谁愿穿越这坎坷长途。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也有一条长征路。《读懂长征》这本书让我又重新回想了一边那段历史。对于书中的观点不敢苟同,但是再回头看一下红*走过的万水千山,总有不同的理解。
众所周知,长征始于瑞金,终于吴起镇。长征的开始源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这是左倾冒险主义结出的恶果。王明、博古、李德等人没有考虑中国革命实际情况,没有汲取之前的胜利经验,而是将苏俄革命经验生搬硬套,处处与国*正面对抗,红*自然不是对手。而在撤退时,又把本该迅速的撤离行动变成了“大搬家”,带上了大量非必须的笨重物品,导致始终处于敌人的追击之下,造成了大量伤亡。直到召开遵义会议,打到左倾势力,才“挽救了红*,挽救了中国革命”。
遵义会议之后,红*处境依旧非常凶险。看到红*的行*路线,不得不提到太平天国最有谋略的将领:翼王石达开。在击破清*设置的江南大营,扫清江南建制清*之后,太平天国达到*事顶峰。但是随之而来的内讧让太平天国迅速衰落,备受猜疑的石达开负气出走,一路向西,因洪水受阻于大渡河。为保住全*性命,石达开投降,被凌迟处死。随后清*食言,士卒多死。从石达开西出的路线来看,和红*的路线极为相似。所以在路线的选择上,红*内部也不乏反对声音,但是红*最终踏上了石达开的“死路”。可是红*硬是把这死路走活了。
在这期间最关键的转折就是发生在让石达开折戟沉沙的大渡河上。当年石达开抵达大渡河,其实清*并未追至,石达开命*士赶制舟筏,明日渡河。但是不料第二天大渡河洪水汹涌,无法渡河。迟滞了几天之后,清*已在对岸设防,石达开不得渡,被困在大渡河边,终至全*覆没。所以红*在大渡河沿岸的行就非常迅速,抢在国民革命*援*到来之前抵达泸定桥,飞夺泸定桥,再夺泸定城。提前占据大渡河天险。
在渡过大渡河之后,红*面临的主要敌人就不再是国民*反动派,而是绵延不绝的雪山、草地。这期间也发生了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从《金色的鱼钩》《倔强的小红*》等小学课文就让我们对那段历史有了一定了解(值得一提的是《丰碑》这篇课文,其中所记之事发生于长征结束后红*旨在“打通抗日路线”的东征期间,许多人将其混淆到长征之中)。
在雪山草地之间,一种植物让我印象深刻,那便是青稞,是大麦的一种,也是红*的主食。也正是这种生命力强劲的植物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长征精神。年,我在西藏林芝旅行,道旁青稞遍布。青稞是少数可以在高原生长的麦类。但早些时候其烹调方式并不多,除了酿酒之外,便是磨成粉炒熟后用手捏成糌粑(有时也加一些酥油)。糌粑味道并不好,而且粗糙难以下咽。现在饭店里的糌粑往往进行了改良,加入白糖、奶粉甚至内地的面粉来改善口感,虽然让糌粑味道大有改观,但是仅仅做点心之用,原本粗犷的味道不见一点踪影。即使是饭店的改良版糌粑,也谈不上可口。难以想象在漫长的长征路上,这已经是红*最好的食粮了。在日常生活中,也只能依靠这种已经走味的食品来回想起当年的艰苦岁月了。
相比糌粑,青稞酒倒是有着自己的味道,在有着一种淡淡的清香,而且长久不散。哈尔滨啤酒在此设厂,专酿青稞啤酒,味道比普通大麦酿出的啤酒要好不少。但是这样的酒香,当年的红*战士显然是享受不到的。
生物学有一条铁律:“生物适应环境并改变环境,但最终是适应环境”。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也写下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句子。这种类似“入乡随俗”、“因势而变”的观点不仅仅适用于达尔文进化论,更适用于世间万物。而在我看来,长征,既是漫漫行*之路,也是对革命的探索之路。在之前的经验教训中不断更正方向。就像高原上的青稞一样,脱胎于普通大麦,在恶劣的气候下找到自己的栖身之地。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说明苏俄模式并不适合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对他国经验的生搬硬套,只能让本国革命四处碰壁。遵义会议的召开让中国革命在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指引下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红*在石达开失利的道路上胜利前进也是充分汲取了太平*的经验教训,抓住了国*中央*在四川行动慢而且川*心怀*胎的弱点。战胜雪山草地则是利用了坚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上下团结一心,同甘共苦的精神。同样,国*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依旧没有消灭红*,除了红*的及时纠错和卓越的指挥之下,也暴露了南京*府对某些地域控制力弱,地方*阀持续做大的问题,全国兵力缺乏统一指挥,换言之,南京*府仅仅是在名义上统一全国。
长征能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取得成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因势而变、根据所处环境不断改变*策与战术,是红*生存的法宝之一。
纵观整个中国近代史,也可以说是不同阶级对救国之路的探寻史。鸦片战争之后,随着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虽然一度占据大片国土,但是农民阶级*府的迅速腐化让太平天国运动最终走向失败,这也证明农民阶级在当时并不能拯救中国。中外势力共同镇压太平天国,也让晚清统治者感受到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威力。恭亲王奕、北洋大臣李鸿章等人展开地主阶级自救运动,这就是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历经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洗礼,证明在不改变体制的情况下中国难以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于是以梁启超、康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寻求君主立宪制,但随着慈禧太后发动*变,维新派宣告失败。而后孙中山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虽然推翻了腐朽的清*府,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让人们看到了一丝曙光,但是由于近代化进程有限,资产阶级在中国的实力偏弱,革命果实很快被北洋*阀窃取。随着中国共产*成立、无产阶级在五四运动中登上*治舞台,中国革命才焕然一新。这一切,就是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在中国基本国情之上探寻一条“适者生存”的革命之路。
今天,共和国已走过七十华诞,过去的硝烟早已淹没在盛世烟花里。也许在共和国成立之初,人们回想起革命岁月,还能有万千感慨。但是在今天,许多人并没有经历过那个战火纷飞的年月,让他们去领会长征精神,确实有很大难度。毕竟一些精神,是需要经历来辅佐的。长征,让红*在挫折中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当时国内环境的革命之路。而到了今天,如何让长征精神与时代相融合,是一个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在风云激荡的革命岁月里,读懂长征容易;而在战火早已远去,思想不断开放的今天,如何读懂长征,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就像探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一样,必须让长征精神主动适应时代,紧随时代,与时代思想完美融合,让长征精神“适者生存”。
(作者单位:建行济宁市邹城支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