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玩转大济宁之邹城峄山
TUhjnbcbe - 2021/2/22 23:39:00

峄(yì)山又名“邹峄山”、“邹山”、“东山”,海拔.8米,是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雄峙于孔孟之乡邹城市东南10公里处,国道及京沪铁路东侧,京福高速公路和京沪高速铁路西侧,自然景观优美奇特,素有岱南奇观、邹鲁秀录、“天下第一奇山”之美誉。

峄山,又称“绎山”。位于邹城市城东南十公里处,因其独树一帜的自然风貌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享誉神州大地。从古自今,赞美之作不可胜数:其异情别景非亲临其中不可言表。

论其高,峄山仅为泰山三分之一稍强,算不得巍峨高大;论其面积与周长,峄山与泰山不可同语。然而峄山却以其小巧之体、玲珑之态,集泰山之雄、*山之奇、华山之险于一身,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自然之秀美。其结构布局,起承转合;移步异景,自有玄妙;首尾相顾、起伏变幻。或者意象新类,别有洞天;或者草蛇灰线,横云断岭。加上雾气迷蒙,传神抒情;行云行雨,摄召*梦。较之那苏州园林的“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来,更当为自然之*斧神工叫绝!山间千岩竟秀,万壑纵横,目不暇接,令人观之,竟生人造假山之疑。峄山之秀美,在于其石头奇、洞穴奇、泉水奇、石刻奇和神话传说奇。石之千姿百态,万形必俏,山如全卵,大小亿万,以堆石为奇功。峄之盘龙钟石,下丰上锐,如钟无蠡,三石夹而悬之,离地三尺毫不放松,人立钟下,以手抚之、妙不可言,游人无不惊叹天工造化之奇功;洞穴灵珑通达,千态万状,由数块圆形巨石擎起一巨岩而成的隐仙洞,幽洞深远,其妙无穷,他山之秀未必可与并载;九石绎连,“绎孔”通达,泉流叮咚,每当东北风或西南风起,各涌泉同时涌涨。以甘露池最负胜名,池水清澈见底,味甚甘美,不盈不竭,终年如一,千人饮用,始终如是,可谓神奇莫测;历代石刻题壁,琳琅满目,涉及历朝历代名家众多,内容之广,堪称露天之历史文化宝库。旧时“秦碑”堪称国之瑰宝,新刻“鳌”字,夺世界大字之最,令人称奇道绝;女娲造峄,二郎担山,伏羲画八卦,玉帝嫁女等神话传说,掌故轶事,枚不胜举。正因其奇,峄山素有“岱南奇观”、“邹鲁秀灵”之美誉。“巡游天下觅美景,峄峰独耸傲长空”。峄山以它独特的灵秀引来帝王秦始皇、刘邦、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乾隆等。而文人骚客诸如孔子、孟子、庄子、司马迁、李白、杜甫、苏轼、陆游、赵孟頫、郑板桥等,更不辞辛劳来峄访幽探奇,留下众多佳诗墨宝。

峄山,因有两千多年的文化积淀,并加上独特的自然风光,可以说是游人如织,当你有幸登临,就会深深体会到什么是自然美,你会觉得此游才真是

峄山风光

别有一番趣味在心头。

《孟子·尽心上》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东山,即指峄山(另有一说是蒙山)。

峄山的灵气,源于目不暇接的五大奇、八段锦、九龙洞、十二福地、二十四景、三十六洞天等。众多的景点,使峄山集泰山之雄,*山之奇,华山之险于一身,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自然美景。山上怪石堆垒,孔窍幽邃,泉涌云间,峰插天表古木苍郁,杂花若锦,登临凭眺,移步异景,引人入胜。

峄山的奇特在于其罕见的巨石景观。山上的花岗岩巨形石蛋群,华丽的石林及奇形怪状的花岗岩滚古形成各种天然群雕,玲珑别透,神奇秀灵。

当地民间有句俗语:峄山戴帽,狗吃草,这场大雨要来到。是说,峄山顶上如果看到白云绵绵不绝,仿佛一顶小白帽子,遮住了山顶,峄山下的狗吃草,那就是要下大雨了。每次都很灵验。更奇的是,如果当地空气不好时,在远处是看不见峄山的,只有空气清新时,才能看得见。夏日乌云滚滚,但是,每当乌云飘过峄山,再从峄山山洞里飘出来,就变成雪白的云了。所以远远望去很像戴帽子。这就是峄山戴帽,大雨来到的由来。

人文景观

峄山人文景观十分丰富,在《书经》、《诗经》、《太平御览》、《史记》等历史典籍中多有记载。峄山之

阳有春秋邾国古城遗址,峄山之阴有属大汶口文化的野店遗址。儒家创始人孔子曾在峄山讲学,现留有孔子登临处石刻。公元前年,秦始皇东巡道登峄山,留下了秦峄山碑,为研究中国书法之珍品。刘邦、乾隆、孟子、李白、杜甫、欧阳修等帝王将相、文豪名擘,都曾登临峄山,留下了许多瑰丽的诗文墨宝、碑碣石刻,形成了丰富的文化积存。道教的随山派、清静派、龙门派及佛教僧徒都曾在峄山清心修炼,历代仙曲贯耳,因而道家称峄山为妙光洞天,僧佛则名峄山为绎诗之庵。

峄山,早在秦汉时期就著称于世,它是中国古代立志的九大名山之一。峄山因其“怪石万迭,山无土壤,积石相连,络绎如丝,故名绎焉”。《诗经·鲁颂》有“保有凫峄”的诗句。《书经·禹贡》有“峄阳孤桐”的记载。孔子、孟子、秦始皇、李斯、司马迁、华佗、李白、杜甫、苏东坡、王安石、欧阳修、*庭坚、陆放翁、赵孟頫、董其昌、郑板桥等都曾登临揽胜,他们留在峄山的三百多处著名的摩崖刻石和碑碣,为峄山增添了奇异的历史文化光彩。

秦始皇立国之初,首次东巡齐鲁,即慕名率群臣登上了峄山,于惊叹山石神工*斧、风光隽秀婀娜之际,命杰出的篆书大师、丞相李斯撰文刻石,颂扬“废分封,立郡县,统一天下”之奇功。著名的秦峄山碑就是秦始皇东巡的第一块刻石。《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

秦峄山碑

宋代欧阳修撰《集古录跋尾·泰峄山刻石》载:右《秦峄山碑》者,始皇帝东巡,群臣颂德之辞,至二世时丞相李斯始以刻石。今峄山实无此碑,而人家多有传者各有所自来。昔徐铉在江南,以小篆驰名,郑文宝其门人也,尝受学于铉,亦见称于一时。此本文宝云是铉所摹,文宝又言尝亲至峄山访秦碑,莫获,遂以铉所摹刻石于长安,世多传之。余家《集录》别藏泰山李斯所书数十字尚存,以较摹本,则见真伪之相远也。治平元年六月立秋日。

碑文: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既献泰成,乃降专惠,寴巡远方。登于绎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箸经纪。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令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制曰:“可。”

注:绎山:指峄山。

景观总汇

四大书院

峄阳书院、孤桐书院、子思书院、春秋书院。

峄山索道

峄山索道

五大奇观

空中楼阁、凉水盆、云砌桥、小鲁台、八卦石。

八段锦

夕照拾萃、巍峨穿云、灵官在此、泉涌瀛州、萍水云澜、路转溪头、驾鹤仙游、子不语碑。

八大山门

有鹤门、接引门、灵岩侯阁、南天门、风雪门、五朝门、天灵门、登云自兹门。

九龙洞

盘龙洞、卧龙洞、祖龙洞、乌龙洞、白龙洞、乾隆洞、回龙洞、飞龙洞、宝龙洞。

十二福地

太平兴国寺、衲云庵、通明天宫、尹氏庙、碧桃庵、峄阳书院、邾文公祠、圣水泉、大龙口、碧云庵、纪王棚、徐八寨。

二十四景

五华峰、甘露池、白云宫、观海石、插花石、纪子墓、丹丸峰、仙人棚、炉丹峪、大通崖、莲池、日石、隐仙洞、南华观、鱼池、金仙庵、半山亭、孤桐书院、钟石、鼓石、书门、来鹤庵、纪王城、船石。

二十四名石

子孙石、元宝石、五巧石、桃花石、蛙石、鸽子楼石、荞麦石、虎皮石、静石、风烟石、鹦鹉石、袈裟石、枕石、神雀石、凤翔石、神豆腐石、马嘴石、鱼石、象牙石、擎天柱石、海豹石、破天砥砺石、斗天右、绝巅石。

三十六洞天

朝阳洞、古僧洞、云游洞、齐天洞、妖精洞、抱元洞、桃花洞、太子洞、响水洞、吕祖洞、妙光洞、郗公祠、凤字洞、老君洞、珍珠宝洞、泮池洞、梁祝读书洞、愁云洞、银钱宝洞、飞来洞、神女洞、桐叶洞、迷*洞、三皇洞、万人洞、柴胡精洞、甘泉洞、唐人洞、桃仙洞、天齐洞、龙堂洞、翁石洞、医灵洞、蛇蝎洞、蟠桃洞、皇姑洞。

自然美编辑

一是石美

那参差嶙峋、玲珑剔透、被地理学家称为当今世界之奇观的海蚀石,自不待说,满山遍峪如禽如兽、静动有之的怪石则数不胜数,使峄山缺了雕琢,多了野趣。怪石如龟、如鱼、如兔、如冠、如丸,子孙石、元宝石、五巧石、骆驼石、鹦鹉石、试剑石、八卦石……象形之惟妙惟肖,远眺、近视、上仰、下俯之变幻无穷,千姿百态,使人叹为观止,难怪游人无不被大自然的神奇所折服。故峄山与中华五岳相比,其主要特点是石巧。

二是洞穴、泉水美

山上,磊磊巨石之下,有许多天然洞穴,据考察,有名洞穴个。诸洞大如广庭、小如斗室、纵横通达、曲径通幽、深邃莫测;且洞多有泉水,每每东北风起,百泉涌涨,云气汹涌,“峄山戴帽”,大雨来到,其情景尤似仙山。

三是神话传说美

女娲炼五色石神工补天,而将滚滚乱石叠成峄山;梁山伯、祝英台求学于“梁祝洞”;贞妇明志的“舍身台”;“金钟化作石”;“骑鹤隐仙”升天去……千百年来,人们借物寄情,把许多美好的憧憬和愿望变成种种神话传说,曲折离奇,令人陶醉。

峄山还是道家活动的场所,甚得历代达官显贵的垂青。多有慷慨解囊捐资修山之人。经过历代惨淡经营,山上建有五大奇观,二十四景,三十六洞天,七十二庙宇,宫殿庙庵数百楹,瓦缝参差,错落山间,碧瓦红墙,十分壮观。

文化交流编辑

沿革

年1月成立邹城市峄山风景区管委会,峄山景区综合开发由邹城市住建局管理调整为峄山风景区管委会管理。管委会下设邹城市峄山风景区旅游服务中心,主要负责景区旅游产品开发、宣传促销及旅游服务工作。

文化

峄山桃木如意

桃木在我国信仰和民间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几千年来桃木就有辟邪和镇宅之说,据《典术》载:“桃木乃五木之精,仙木也,能压邪气。““如意”起源于俗称“不求人”的搔背工具,后逐渐演变为一种象征祥瑞的器物。如意之名,即如人之意。表示吉祥顺心,万事顺意,幸福安康。

峄山之阳产孤桐,以制作琴瑟而闻名,《诗经》、《书经》、《史记》等很多典籍中对峄阳孤桐均有记载,可惜誉满天下的孤桐在一场通天大火中绝迹了。清雍正年间,邹县县令王尔鉴决心以桃代桐,弥补人们感情上的遗憾。他别出心裁地让人们把桃核包在泥团里,向涧谷弹射,次年春,果然长出许多桃树,三五年后已是桃花满山开了,春风吹过,花瓣飘飘扬扬,形成“峄山红雨”的奇观。王尔鉴兴奋异常,挥毫写出了传诵至今的《峄山种桃》绝句“天半峄峰簇锦霞,孤桐老后补桃花。沃根不用人间水,红雨春风到万家。”

峄山桃树秉承峄阳孤桐的傲骨,形态蜿蜒俊美,木质刚劲,木体清香,纹理清晰且深浅不一,温婉细腻,适合做各种工艺品。峄山桃木如意精选上乘桃木枝,采用传统工艺,手工雕琢而成。其优美的外形设计独具匠心,图案吉祥,雕刻精细,把玩手中,心中顿有称心如意的感觉,极具欣赏和收藏价值,实为家庭必备,是馈赠宾朋、收藏、居家装饰的上等佳品。

梁祝读书在峄山

同窗三载的深情,十八相送的缠绵,最后双双化蝶的凄美……梁祝缠绵感人的爱情故事在中华大地上广为流传,常有人把“梁山伯与祝英台”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而梁祝的故里究竟在哪里?也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千古之谜。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梁祝传说源自济宁市,并将为梁祝传说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梁祝读书在峄山的说法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

从春秋到南北朝时期,前后有余年时间,峄山一直都是邹县县城所在地,*治、经济、文化都很发达,山上曾建有春秋、子恩、峄阳、孤桐四大书院,是儒家的重要讲学地。相传祝英台女扮男装,与梁山伯在此读书多年,至今仍留有梁祝读书洞、梁祝池、梁祝祠、梁祝求学旧址等历史古迹。

从旅游专线进入峄山,在峄山风景区派出所对过,就是梁祝读书洞和梁祝池的旧址。其中“梁祝读书洞”五字为明代万历年间邹县县令王自瑾题刻。洞内东西长10米,有天然石桌石凳,可坐可卧。洞内有两泉,东泉曰“鸣心泉”,西泉曰“梁祝池”,泉水清澈叮咚,可饮可盥。传说当年梁祝二人因私塾先生回家奔丧,放了他们一个月的假,二人出来散心,终于寻到此洞,连呼“真乃仙境也”,并经常在此乘凉读书。

从东路游览,可以清晰地看到峄阳、孤桐两处书院旧址。据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文记载,当年梁祝二人,就是在这里“同诣峄山先生授业”,“昼则同窗,夜则同寝,三年衣不解,可谓笃信好学者。”峄阳书院为清代乾隆年间重建。据书院前碑记记载,原书院正殿三楹,左右平房,东西两配房各三楹,大门三楹,内有“峄阳书院”的四字碑。后历经战乱,当前只能从留存下来的半米宽的石头地基上想象当年的盛景了,从残破的四字碑碑座上也只能隐约看到一个“院”字。孤桐书院残存的遗迹则更少,只有几块条石和看不清字迹的残碑散落在凄凄荒草间,令人扼腕叹息。

自孤桐书院上行约半小时,在隐仙洞一侧就是梁祝祠的旧址了。据记载这里曾有一古建筑,大殿墙基长15米,宽6米,为元朝始建,殿内曾供有元朝人制作的梁祝二人的汉白玉雕塑。每年阴历二月初二,四邻八乡的百姓前来赶庙会时,许多妇女就会在此上香许愿。“梁祝”祠立于何时又何时湮灭,已无从知晓。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人们不仅视“梁祝”为忠贞爱情的象征,甚至寄予他们“济世救民”的神圣功能,今日看来虽可笑,细想去倒也符合老百姓的传统心态,浪漫之中,老百姓追求更多的还是现实感。只可惜,如今只剩下了配殿和大门的遗址。

峄山上有关梁祝的传说还有很多,“三问石”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处,三问石为两方相依相偎的巨石,一大一小,屹立于峄山东区,当地老百姓都称此为“马嘴石”。传说当年梁祝同游峄山之时,来到这两方巨石面前,祝英台看这两方相依巨石甚像情侣,暗自感动,便问梁山伯,“梁兄看这两方巨石形似何物?”其实她心中已然自有答案,只是想看看梁山伯的心意罢了。岂料梁山伯读书甚是精通,此事却略显愚钝了。“我看,甚像马嘴。”祝英台摇头,“再看,像何物?”“可否像玉米?”祝英台皱眉撅嘴,“梁兄,你再好好瞧瞧,到底像什么?”梁山伯冥思苦想好半天,忽然一拍脑袋,“哇,我知道了,一定是它了!”祝英台面露喜色,趋向前来,“像什么?”梁山伯很认真地说:“像木鱼!”这下祝英台不高兴了,她言自语道:“你真是敲不响的木疙瘩。”转身拂袖而去,只留梁山伯还呆在那儿自言自语,“像什么呢?就是两块大石头呀!”……于是这两方巨石遂得“三问石”之名。其实梁山伯的第一个答案也是很形象的,只是这个名字未能猜中祝英台的心意罢了。

梁祝传说也罢,事实也罢,“梁祝”留给人们的美好记忆不会改变,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更不会改变!梁祝读书在峄山的说法不会变,峄山成就了这对才子佳人,可以说峄山是“梁祝爱情的摇篮”,是“蝴蝶升起的地方”。相信人间有真爱的人们,一定会将这曲爱情悲歌继续传颂下去,让峄山自然山水见证他们永恒的爱情!

峄山古会

“二月二,龙抬头”,也是邹城市峄山古会的第一天。钢山街道后八村舞龙队参加了“一三年登峄山,祈福保平安”活动,在峄山脚下擂鼓祈福,舞起长龙,不仅舞出了精气神,更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舞龙现场气氛热烈,为峄山古会增添了新视点、新风味。

道教与峄山

道教既是一种社会历史,又是一种宗教文化。从历史资料的记载看,有的认为道教起源于老子,葛洪则认为是起源于“二仪未分”之时原始天王,种种推断,使道教的起源问题变的真假难辨,扑朔迷离。道教正因为有了这些错综复杂的神秘面纱,才吸引着我们一步又一步地向她走来。

从一统天下的秦王朝开始,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实行严刑峻法,企图借暴力镇压来维护其统治,且又迷信神仙方士,大搞神*祠祀,希图王权永世。可其统治转瞬间为农民起义所颠覆,故汉初统治者又推崇“清静无为”的统治思想和“无为而治”的*老思想,实行所谓的“*老*治”。

道的原始目的是以追求长生不老、修道成仙为主要目标。道教理论的形成主要是神仙思想和道的学说的总结和延展。《山海经》里就有关于不死之国不死之药不死之人的诸多记载,一些养生之术、强体之术、延年之道和玄奥之士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如彭祖、容成、陆通,他们“常食桂芝,善导引行气,或能善导补之事,取精于玄犊”,在惊涛拍岸、飞沙走石、上天入地的玄幻术和方士学究的鼓噪和帮道,又加之帝王为了千年江山永固,长生不老而推崇至致。《*帝四经》、《*帝泰素》、《*帝阴阳》、《*帝铭》、《老子邻氏经传》、《老子傅氏经说》、《说老子》、《道德经》等传世经史为道家思想和道教兴盛奠定了世代传承的理论基础,从而成为有别于其他宗教的魁首教系,才有了中国现存的*道吉讳和求生长福、养生保健、澡雪心神、积行树功、益蜀驱邪累、累德增善的道家文化。

当然在*老之学的发展过程中,其文化、思想、道制、艺术不断为人们所吸引、采用及不断延伸,其中墨子就由其独特的视觉吸收和拓宽了*老学说的思想和空间,著出了《天志月*》等道家思想和学说,葛洪谓之:外治经典,内修道术,精思道法,想像神仙。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的许多思想,十分明显地带有墨家思想的明显痕迹,可以说墨家学说对道教信仰和思想广大也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从道教早期的《太平经》《参同契》问世到东汉后期的五斗米教与太平道出现,从而使天师道教流传于大江南北,晋代道教由民间步入上层,以赵王伦的谋士孙秀为代表,赵王伦还拜了道士胡沃为太平将*,以招福佑。其实,自商周以来,术士步入高层者数不胜数,其中最有名者商周丞相姜尚,甚至连诸葛孔明也不能避嫌。晋代道学进入了高门市胄,大批高级士族加入道教,其中最有名的有钱塘木氏,琅琊孙氏,王氏,范阳卢氏,高平郗氏,会稽孔氏,丹阳葛氏,陶氏等等。从东汉末期道教的不断分化和斗争,一直到魏晋道教的改革和整顿,道教向着完善化、制度化、规范化方面发展。

北齐周出现了楼观道,它的发展成为这一时期的鼎盛教系,到了隋唐,道教得到了空前发展,并为统治阶级的*权稳固和巩固起到了一定作用。并对道观的修缮和道经的撰录给予了大量的支持和财务拨付,同时出现了众多知名道士如矛山宗的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楼观道的岐郓、尹文操、巨国珍及天师道的张陵一以及知名的道教学者孙思邈、成玄英、王玄览、李荣、李鉴、张万福等。道教在唐末的安史之乱、农民起义和五代十国时期受到了重创,许多道观被毁,藏经被损,散失殆尽,为道教发展史上一次空前浩劫。

进入宋代,北方道教在*府支持下又得到维护和发展,大修道观,广招隐逸,修订包存道书等,把崇道*策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根据《峄山志》和《邹县志》记载,峄山上早期道教活动有颛顼之玄孙,陆终氏之中子曾在峄山修炼,彭祖居玄策,汉末方士阳城郗俭在峄山南华观东华阳楼修炼,还有汉末义隐,南北朝魏太武帝排佛建观等等数不胜数,但这些皆为传说旷谈。

从我对道教的探求中发现,早在周武初期武王弟滕文王就著了千余言的《道教实花序》,从中描述了他对老子和道的看法,并极力颂扬,曾于峄建观,推崇道术。北魏太武帝排佛时,楼观道已在峄山定观,这也许是峄山道系最早的命名吧。

峄山志说,峄山道教有世系可考应始于全真道北宗的随山派。其创始人为刘处玄,曾师从王重阳学道两来峄山,命徒王贵实守炉丹峪,弟子安然子,姚之翊奉守白云官后传余年至明转归华山派住持。清净派孙不二之徒李崇彦创建玉泉观。华山派于明代正盛,道徒众多,多达人,拥有土地亩,观宫楹,使峄山道教发展达到鼎盛时期,明万历年间,颁布《续道藏》一部卷,峄山佛道两家历时9年建成道藏阁,至清朝峄山道教属丘处机传下的龙门派最为盛行,主持白云官近一百多年,现????

我对峄山道教的兴趣和启蒙来源于知名学者张延龄先生的《峄山道情》,年有幸得之,爱不释手,可后来被同事借去,说是遗失,其实是爱其秀灵悦其哀婉而不愿还之。饮怨无奈之下,只留无限追忆,年,有邹城作协孙主席于百忙之中在峄山寻到寄与我,甚表谢意。

再读起来,仍是清歌幽婉,妙语连珠,一个亦文亦武侠肝义胆美仑多情的女道士形象使我心难割舍,一个神秘多情的峄山,一个多情而神秘的峄山之道,由此,我二上峄山,去寻访一下峄山现有的道观和道徒了。说真个的,峄山的道观和道教从有史可考的金宋到如今,已历经上百次战争和劫难,修修毁毁,毁毁修修,其中最大有宋元之战,佛道之争,明末农民起义,朱棣峄山平道,清峄山白莲教,包括近当代的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解放后的三反五反、文化大革命,每次战争和运动都会给道观和道教文化带来不同程度的催折和破坏,还好,在*府和人民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厚爱下,虽垣残壁裸,枯木陈风,倒也基稳蒂固,错落有致,槎棹巍峨,雄风犹存,更有参天古树蔽日遮天,拱门石道,相映成章,铭碑依肩,珠戏*龙。

道教之人灰袍冠带,皂褂水鞋,发须绺白,神情肃然,端坐在香火侧,拜案前,念念有语,祈安佑福。

历经数千年,尚有颂经扬道之碑刻诗文呈上。如元碑:白云宫,仙人棚,碧云宫,炉丹峪,东华宫共有11块作记。明有明德真人道行碑,崇德真人之记碑,仙人万寿宫重建记碑,炉丹峪重修长生观记碑,饬祭峄山仙人万寿宫碑,明朝的皇帝饬谕碑,李公墓记碑,玉清殿碑和清朝的二十四景碑,仙棚歌碑,峄山赋碑及民国峄山碑等五十多块碑刻,都较系统地记录下了峄山道教文化的发展和转延。

诚然,峄山石刻楹联诗文更是不计其数,描叙道学、道教文化的可占其多数,特别是年成立峄山风景名胜管理所以后,*府加强了对峄山文化的管理,整修和挖掘,使峄山景致和文化发展都达到了一个全新境地,故殿悬彩,轻风缭香,秀木幽泉,洞穴怪珑,诗情画意,熙熙相生。

我等后生对峄山之道知之甚少,习之尚浅,向先贤讨之趋,思之切,故有不若,望请开愚。只好用寥寥数语来结尾了,感想几多,以示情怀:

五华香云鹤鸣天

千年道情唱浮烟

浑浊尘俗一尽洗

日月朗朗转瞬间

荣辱成败生前洒

人生自古两难全

承济康福名传世

清风渺渺入峦间

《孟子·尽心上》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东山,即指峄山。它雄峙于孔孟之乡邹城市东南10公里处,自然景观优美奇特,素有“岱南奇观”、“邹鲁秀录”之美誉。

峄山,早在秦汉时期就著称于世,它是中国古代立志的九大名山之一。峄山因其“怪石万迭,山无土壤,积石相连,络绎如丝,故名绎焉”。《诗经·鲁颂》有“保有凫峄”的诗句。《书经·禹贡》有“峄阳孤桐”的记载。孔子、孟子、秦始皇、李斯、司马迁、华佗、李白、杜甫、苏东坡、王安石、欧阳修、*庭坚、陆放翁、赵孟頫、董其昌、郑板桥等都曾登临揽胜,他们留在峄山的三百多处著名的摩崖刻石和碑碣,为峄山增添了奇异的历史文化光彩。

活动

从春天起邹城峄山镇、峄山风景区面向全球策划举办“孟学故里,水墨峄山”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强力推出“水墨峄山”的旅游文化品牌,全力吸引海内外书画名家做客峄山,进一步打造峄山作为山东儒学第一名山的旅游美誉度,通过海内外书画家的寄情山水,丹青墨宝,将峄山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宛自天工的自然景致推向世界各地。

交通指南编辑

公路

1、京台高速(京福高速,G3)—邹城出口下(沿崇义路西行)—峄山路—国道南行约30分钟—峄山景区指示牌转向东行驶约10分钟—即可到达景区,下高速后大约需要45分钟车程。

2、京台高速(京福高速,G3)—峄山出口下(邹城南外环路西行)—邾国古城遗址北转寄到,下高速后越15分钟车程

3、国道:邹城城区南5.7公里处,有峄山景区指示牌,东行1公里即到。

4、汽车站:邹城汽车站下车、乘坐2路公交车可直达,票价2元。

铁路

1、公交:邹城火车站下车、乘坐2路公交车可直达,票价2元。

2、出租车:从邹城火车站广场即可乘坐,17分路程,约25元左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玩转大济宁之邹城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