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邹城上海,我的打工路满载乡愁
TUhjnbcbe - 2021/4/3 20:55:00
济宁文学

「济宁作家原创作品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孔孟之乡

礼义之邦

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邹城?上海,我的打工路满载乡愁

作者:刘现阁

如果说我们每个人是一片片向着蓝天伸展的叶子,那么我们脚下的根就是故乡,树高千尺也离不开根的给养。

1

那些年

山东省邹城市,是一个位于鲁西南人口过百万的一个县级市,由济宁市代管,这里人文荟萃,物产丰富,在我小的时候此地还是叫做邹县。我这样说,有些朋友可能还是不太清楚,毕竟中国地大物博,邹城也只能是中华众多璀璨明珠中小小的一颗。不过我要是说出我两位老乡的名字来,你肯定知道。一位是孟子,土生土长的邹城人,还有一位就更有名气了,那就是家住邹城市北50华里的孔丘孔老夫子,也就是孔子了。两位老乡都是儒家先圣,他们的思想已经引领中华多年的文明,而且大有影响世界潮流之趋势。北宋末年在现邹城西北百十余公里八百里水泊处,更是聚集了一百零八条好汉揭竿而起,他们“义”字当先,杀富济贫,挑起杏*大旗“替天行道”,为首的就是及时雨宋江……,邹城再往北约二百华里处,就是魏巍五岳之首的泰山了!如果你现在还要说不知道,那我只能怀疑你的华人身份是不是归化或者是从殷商穿越而来的了!一口气说了这么多,其实还是想说,邹城是生我养我的地方,邹城永远是我割舍不下的故乡。孔孟思想,水浒精神,泰山之稳,也造就了邹鲁乡亲山一样的脊梁,水一样的柔情,豁达仁爱和正义坚韧的性格!邹城从远古一直走到现代,善良朴实的人们一直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着。年,我出生在邹城的一个小山村。清晰记得,小时候家乡还是比较穷的,人们一年到头土里刨食,力没少出,罪没少受,可还是吃不饱穿不暖,有些人家日子过得穷,甚至都没有衣服穿,一件衣服常常就是老大穿完留给老二穿,老二穿完留给老三穿……,有句顺口溜是这样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穿到最后就是补丁叠补丁,有的人家一年到头做不起一件新衣服,一件像样点的衣褂全家公穿,就是谁要出门会客谁就穿,平常都在家的时候不舍得穿就挂起来,更没有男款女款衣服之说。吃不饱,乞讨为生的人还是随处可见。有了不好的病,也只能自认倒霉,无钱医治硬抗,硬抗不过去,病死饿死的大有人在。当然,那个时候的农村普遍现象都是这样,不是说只有我的家乡是这样,贫穷落后啊!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种田积极性大幅度提高,乡亲们的日子才开始逐渐有点起色,尽管一年到头红薯干煎饼为主食,或者干脆就是红薯、红薯干、红薯叶混合在一起煮的粥,条件好一点的时候粥里面还会放上一点榨过油的花生饼,童年的记忆中,这种饭就是家家户户的家常饭,而且大家吃得都是那样香甜,百吃不厌,最起码是能填饱肚子了。小时候的我们每天吃着这种红薯饭,穿着补丁叠补丁的粗布衣,背着手工缝的花布书包包,趴在冷冰冰青石板搭的课桌上读书。放学回家后还要割草喂牛羊,拾柴烧火,帮父母干活,煤油灯下写作业,因为写的晚了还要被父母责骂费了灯油……,两毛钱一本的连环画,攒了半年的钱才能够去买……,你要说那种日子苦吗,我们觉得一点都不苦,反倒是觉得很幸福,有饭吃,有衣穿,有学上,苦啥呢?所以那时候的大人们总说我们这一代孩子都是甜水里泡大的!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如今的邹城可不是昔日的旧模样,祖国的建设日新月异,邹城的变化也是翻天覆地。年邹城市更是一跃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第45位!我这个漂流异乡的游子也是为家乡的变化倍感骄傲。唯独那深深的乡愁,就像陈年的美酒,在心中愈酿愈浓。

2

火车上

年的初春,确切的说是大年初四晚上,K次列车上,我携妻跟随哥哥嫂子一路向南,直奔上海。刚过完年的邹城还是春寒料峭比较冷的,草木萧条,除了偶尔的麦田,很难看到春天的绿意。这也是我第一次南下上海,大约是列车到了镇江,车窗外的天色开始蒙蒙亮,等到了昆山天已是大亮,车窗外的景色也变得清晰起来,道两旁的绿树成排,但我都叫不上名字来,因为我们邹城没有这些树种,树排外的格子菜地里,绿盈盈的蔬菜洒落其间,这些菜我倒是认得,多数是油菜,只是家乡的这个节令露天是看不到这番景象的,江南的节令好像早就迎来了春天一样,这是我来上海之前所没想到的,是火车带我们一夜之间穿越了两个季节,可这种意外的欣喜并没有在我心头停留多久,转而又多起了对前途未卜的担忧,毕竟我和妻也是抛家舍业,背井离乡第一次来到这异乡的土地,谁知道这里的水土养不养人呢?上海火车站不知道要比邹城站大多少倍,进站出站的火车川流不息,南腔北调的人们上车下车,出了站又见高楼林立,倒了地铁换乘了公交,上午10点多钟总算到了目的地。上海给我的第一印象,人多,车多,楼多……。在上海,这座中国最大的城市,从陌生到熟悉转眼又是四年。当然期间每年都是要回家的,千里之外的邹城永远都是心中的牵挂,邹城有年迈的父母,温馨的小家,更有可爱的乡亲,*牵梦绕的山水,还有那算不上肥沃的土地。回邹城最多的时候是在春节,每年回家的车票是最难买的,中国人都有家的情节,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春节回家那真真的是一票难求啊!幸好我们也都是早有准备,每年春节回家都还是买到票了,上海站的票买不到,我们就往前多买几站,邹城站的票售光了,我们就往后面顺延几站,平时去农贸市场买菜都会为要不要买点肉而犹豫半天的我们,唯独在回家的车票上从来没有在乎过价高价低,很多时候都是多花了钱买的高价票,买到的却是无座的站票,不过心中还是开心的,因为有了这张票,我们就能见到家乡了!回家的K也是在晚上,火车一路向北,过了徐州基本上天也要亮了,此刻的火车上剩下的几乎都是山东人,认识的不认识的,说着话拉着呱,谈着异地的生活,说着家乡的巨变,熟悉的乡音倍感亲切!每个人都带了大包小包的东西,还有满肚子在异乡经历的新鲜事,准备要回家分享给家中的亲人,个个都像满载而归的渔夫,又似春暖回巢的鸿雁,幸福满足的笑容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看看每个人那手舞足蹈的样子,似乎是已经把南方的富饶统统带回了自己的家乡,完全看不出在外劳碌一年又足足站了一夜火车的疲惫!列车进入了山东省的境内,车厢里每个人的电话都忙了起来,有给家人报平安的;有家里人打来电话询问走到了哪里的;有让亲朋好友来接站的;有约朋友下车后喝一气的……,淳朴的民风,邹鲁的气息,似乎又无孔不入的从列车的某个缝隙一下子钻了进来,瞬间灌满了整列车厢……!

3

家长会

到了邹城下车的时候,快要九点钟了,因为正赶上儿子放寒假,提前老师在家长群里就已经通知好了的,说是今天早上九点半要召开家长会,我让妻他们先回家,我就直接去学校给儿子开家长会。本来打算在火车站坐公交过去的,火车晚点半个多小时,看一下时间又怕来不及,所以就干脆搭乘出租车赶往实验中学。出租是比公交快些,本来二十多分钟的路程十分钟就到了,邹城的出租车司机似乎都很健谈,十分钟的车程就互相聊的知根知底好像朋友一般了,下车的时候竟然还互加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邹城上海,我的打工路满载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