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大众日报》5版《邹城市大束镇集中各项扶持资金——小香菇撑起“致富伞”》一文,点赞邹城市大束镇集中各项扶持资金助力香菇种植业发展。
原文如下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3月3日,邹城市大束镇葛炉山山脚下数十个大棚连成一片,阳光一照,熠熠生辉,给山脚下的钓鱼台村带来了无限希望。
49岁的村民朱红伟一早就来到10号香菇大棚,棚内温暖如春,看着香菇一夜之间又悄然长大,喜悦洋溢在脸上。
因为菌棒的原因,朱红伟的这季香菇并不是最好的,刚开始出菇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爆菇”现象,香菇扎堆出,肉质变薄,长不大。但笑容依然浮在朱红伟的脸庞:“去年,我包了2个大棚,挣了4万多元钱,还没有耽误我干保安。”
年以前,朱红伟在家养猪,后因污染环境,他放弃了养猪业,在镇里的小学谋了个保安的差事,每月收入元。
朱红伟当保安,干一天、歇一天,有的是时间,他总想着和妻子在家门口再干点什么,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门路。
年11月,机会来了。有着“蘑菇小镇”之称的大束镇利用乡村振兴资金约万元,在他们这个被称为“空壳村”的钓鱼台村建设香菇大棚,借助龙头企业友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市场优势,发展香菇产业。短短一个月多的时间,20个香菇大棚便建成了,并面向村民发包。
尽管以前没种过香菇,朱红伟还是想尝试一下。“当时条件很优惠,一个大棚一年承包费只有元,可以种两季,要是自己建大棚投入就多了。”朱红伟告诉记者。
“村里成立了朱佳源农业种植合作社,采用‘*支部领办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运营香菇大棚。合作社与友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公司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培训,并按照市场价格统一提供菌棒,统一收购、销售。”钓鱼台村*支部书记朱玉建介绍,“不只租金便宜,合作社还免费提供水、电,每个大棚装备了自动卷膜机、喷淋设备,给每户配备了小推车、筐子等用品,方便承包户种植、采收。”
投入少,还无种植、销售后顾之忧,20个大棚很快就被包括朱红伟在内的7户村民承包了,最多的包了4个。朱红伟承包了2个香菇大棚,上一季毛收入达21万元。按照承包时的协约与合作社分成后,朱红伟合计收入6.5万多元,净收入4万多元。
上午10点多,棚内温度逐渐升高,超过了18℃,朱红伟打开自动卷膜机的开关,大棚上面的塑料膜随着卷膜机的转动卷起,棚内开始通风降温。“香菇的适宜温度是15℃到18℃,温度高了就得通风,低了就得将塑料膜降下来保温。”尽管只种了两季香菇,朱红伟已摸清了香菇的习性。
为壮大香菇产业规模,大束镇借鉴“飞地经济”模式,把各级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资金统一使用,去年又集中15个村的中央财*专项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万元,在钓鱼台村建设二期45个香菇大棚,各村集体每年享受不少于投资金额10%的收益。
“这些资金如果分散到各个村,很难发挥规模效益,集中起来,便可以产生集约效应。”大束镇镇长李平介绍,这些大棚建成运营后,将承包给村民,既可以让村民增收,也可以让村集体增收。像朱红伟一样,已有不少村民准备承包大棚种植香菇。
“今年,我们计划自己造菌棒,降低成本,并新上恒温冷库,延长产业链条,降低种植风险。”站在葛炉山山腰,看着已连成片的香菇大棚,朱玉建觉得身上的担子并不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