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太平镇充分发挥全国小蘑菇新农村建设示范镇、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引领作用,紧紧围绕发展壮大现代农业产业,坚持以项目建设为纽带,加快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切实抓好优质、珍稀食用菌主导产业优化布局、产品创新加工和品牌联动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和农业产业强镇总体目标,全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目前,全镇食用菌种植面积达万平方米,日产各类食用菌余吨,年产值10亿元,吸纳本地近0人就业;建成规模食用菌企业7家,其中国家级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形成了集研发、制种、智能工厂化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
1
用“三零”模式,打消农户顾虑、激发创业热情
对扶贫户、失地农户来讲,经济实力弱、技术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差是最突出的短板,太平镇以常生源公司为依托,从农户最关心的问题入手,采取零投入、零成本、零风险的“三零”方式,让群众消除后顾之忧、激发参与热情。一是产前零投入。通过流转土地方式,承包村集体土地70亩,投资余万元,高标准建设60座食用菌种植大棚,每座大棚均配备了智能控温、控湿系统,免费提供给食用菌种植户使用,仅此一项,每户可节省前期投资近6万元,有效激发了农户的参与热情。二是产中零成本。在农户种植过程中,常生源公司从市场、技术、管理等方面加强指导服务。依托物联网平台进行大数据分析,筛选出价格高、销路好、适合大棚种植的菌种—黑皮鸡枞菌,统一组织种植。采取先赊后付方式,统一向种植户提供菌棒。同时,组织技术人员、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免费向群众开展技术指导,生产过程中水电全免。三是产后零风险。鲜菇收获后,农户首先依靠自身资源,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拓销售渠道、获得较高收益。对农户自身无法销售的,公司采取兜底措施,按照一级市场价格统一收购,确保农户利益不受损失,种的安心、种的放心。
2
以“三有”机制,降成本增效率、提高农户收益
为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创新“1+1+4”经营模式,即每6个大棚编为一组,由1名公司员工、1户贫困户、4户失地农户组成,采取内部挖潜、互助合作的方式,实现一名“专家”领头干、一家的活大家干、一个机制督促干。一是有人领着干。“1+1+4”模式中,1名技术人员发挥“领头雁”作用,负责反馈市场信息、反映农户意见,组织开展生产经营、提供技术指导,把本组内农户拧成一股绳、聚成一股劲,实现抱团发展。二是有活一起干。对每组内6个大棚,实行错时种植、错时出菇方式,做到一户大棚出菇、6户集中收菇,既提高了采菇效率,又减少了用工成本。通过这种“一家的活儿大家干”模式,每户每年可节约用工成本7万余元。三是有机制督促干。为杜绝“吃大锅饭”、出工不出力现象,常生源公司与农户按年签订合同,对大棚出菇量实时统计、每日公布,激励农户比学赶超。
3
算好“三账”,着眼长远发展、实现稳定致富
为确保利益联结机制稳定持久,坚持着眼长远发展,算清农户致富账、算好公司增效账、算透社会效益账,不断放大综合效益,把小蘑菇种出“大钱途”。一是算清农户致富账。太平镇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以“1+1+4”经营模式,通过互助合作、机制倒逼,引导农户自力更生、抱团发展,不仅带动农户增收,更激发了脱贫内生动力。今年推广种植的黑皮鸡枞菌,每斤鲜菇纯利润6元,每个大棚1年种两季,1季出菇1万斤,1个大棚1年纯利润为12万元,农户普遍感受到脱贫希望更大了,干劲更足了。二是算好公司增效账。常生源公司积极参与脱贫攻坚行动,在巩固金针菇、杏鲍菇、蟹味菇三大主导产品的同时,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综合效益。通过发展大棚种植,扩大黑皮鸡枞菌、羊肚菌等高端菌种产量,扩大产品种类,抵御市场风险。三是算透社会效益账。通过建立“三个三”模式,带动扶贫户、失地农户增收致富,为我市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发展效益的多赢。
采写
徐庆存
编辑
刘璐璐
审核薛良诚
签发
胡磊
投稿邮箱
dzrbm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