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古时的齐鲁大地,礼仪之邦,中国第一大学派儒家学派的发源地,“万世师表”孔子的故乡。这块历史悠远的土地上,曾孕育出了绵延中国数千年的礼乐文化。
自商超周天子姬氏首创“华夏”二字以来,中国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划分制度,伴随着儒学的兴起和产生,礼乐制度成了维护统治和等级制度的工具。孔子曾云“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礼乐也规范着君子品行,定义着善的准则,深深渗透进了中华文化的血脉中。
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美名的邹城,是山东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其鼓吹乐拥有悠久历史,是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是邹城民族音乐的代表,也是鲁西南鼓吹乐中最为独特的一派。
邹城·"平派"鼓吹乐
发展简史↓↓↓平派鼓吹乐演奏主要使用的乐器有唢呐、笛子、笙、梆子、铜鼓等,但其中最主要的乐器还是唢呐。
据考证,唢呐自金、元时期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我国,于明朝洪武年间随山西移民迁徙带入邹城,逐渐被本地居民接受,扎下根来。刚开始用于人民自娱自乐或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中,后来经过一代代人研究实践,在演奏的曲调中融进了一些地方特色的小调、俚曲。
经过长时间的演练再加上当地风俗民情及儒家文化的影响,到清朝嘉庆末年已形成"平派"鼓吹乐的基本特点,至民国初年已有十几个活跃的表演班子。
"平派"鼓吹乐成为"平派"艺术的原因:
它主要以铜杆唢呐为主,一般拜师学艺时都先从平调学起;
乐队使用的笙,艺人们称为"平笙",演奏时多以平调为主;
从地理位置上讲,人们习惯把鼓吹乐分为东南西北四派,而"平派"鼓吹乐处于中间位置,"平"包含中间的意思;
在演奏风格上有"平如行云流水,稳似泰山青松"的特点。
平派鼓吹乐风格平和、轻柔、婉转细腻,于平中见奇、稳重善变、刚柔相济、扣人心弦。特别是一些模拟演奏,如模仿鸡啼鸟鸣、狗咬马嘶、人声歌唱、哭笑、对话(俗称咔腔)等更是惟妙惟肖,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大大发展和提高了唢呐的表现力。
"平派"鼓吹乐演奏的传统曲目有:《哭长城》、《集贤宾》、《夜看人》、《哭五更》、《十样景》、《绞句子》、《火烧葡萄架》等。
建国以来,邹城地方*府文化部门对于鼓吹乐的保护和传承高度重视,如今平派鼓吹乐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作为礼仪之邦一颗闪耀的文化之星,继续传递着齐鲁之音。
下面是有关邹城平派鼓吹乐发展的视频,请大家欣赏:
END~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