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书画名家感恩书法享受书法
TUhjnbcbe - 2021/8/15 0:02:00

文化和人性的光亮

——王超其人其文其书

刘利民

品读其文,观赏其书,一个整版,一台“好戏”,一人“主演”,一大惊喜。

——够厉害吧!

谦逊低调的王超兄,作品“剑”光闪闪,眩人眼目。只是这“剑”并无“凶象”,它以健康温婉的形象示人,有文化和人性的光亮,具真诚与善良的美丽。

说好是采访他并亲自写他的,只是让他提供个人资料,等文章传到我面前,却成了一篇难得的佳作!二十前年,我在文学副刊做编辑时,王超兄已是“县官”了,尽管*务繁忙,却是笔耕不辍,美文叠出,佳作连连,对本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后来,他“移情别恋”爱上书法,并为之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因此写作自无暇顾及了。当然有些遗憾,却并没什么不好,相反却值得认可和赞誉——人生的成长与丰美,需要各种文化养料的滋润。

《感恩书法,享受书法》亮丽地呈现了,连同他亮丽的书法。市委宣传部于庆*部长,当着王超兄的面说我,王部长怕你写不到位,他便亲自赤膊上阵了。我们三人都当场哈哈地笑了。这当然是玩笑话,但却颇有道理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比自己更清楚自己的吗?

著名书法家吕建德先生评论说,王超人好书正,作品必有大成。我愿意相信,并衷心期待。

感恩书法享受书法

王超

王超,山东省邹城市人

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

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济宁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济宁市*协书画联谊会副会长

济宁市民族书画协会名誉会长

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名师讲师团讲师

年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清风徐来-----王超书法作品集》

年2月15日,农历正月十一,是我60岁的生日。一大家人在饭店摆了一桌,好酒好菜,其乐融融。酒至正酣,接到好友刘利民的电话,告知我节后《济宁日报》“书画名家”栏目要出一期专版,介绍我学习书法的经历,约我说一下学习书法的体会、感悟什么的,让我准备准备。

回到家里,静下心来,思忖着。乖乖,真快呀,60年的人生,不光是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了,就是从小喜欢书法至今,竟也有半个多世纪了!经历自不必说了,坎坎坷坷的,竟也有满满的收获。学习书法的感悟?在心里反反复复的追问,最后总结出了八个字----感恩书法,享受书法!

感恩书法,是说书法不仅教会了我写字的技能,更让我懂得了文化。

写字,人人会写,但未必都能将字写的正确、清楚、整洁、美观,使人感到舒服,有艺术性。字写的如何,实际上是人内在修养的一种外在表达。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它所表现的汉字,不只是点横竖撇捺,其实每个汉字的背后都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它是中国人心灵中最美的艺术!

这可不是我说的,有文为证。在古代先贤的心目中,书法是“可以发天地之玄微,宣道义之蕴奥,继往圣之绝学,开后觉之良心,功将礼乐同休,名与日月并曜”(项穆《书法雅言》)的文化形态,“书法即心法也。故柳公权谓心正则笔正,虽一时讽谏,亦书法之本也。苟某人品凡下,颇僻侧媚,纵其书工,其中心蕴蓄者亦不能掩,有诸内者,必形诸外也”(郝经《陵川集》)。所以,古人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也等等,都表达了对于书写、对于书法之法、之道的恭敬有加、敬仰之至。

回想自己在几十年的书法学习中,尚能老老实实地学习前人的宝贵经验,认认真真地临摹古人碑帖,不断修正自己随意的书写习惯,便觉欣慰。每当心摹手追时,也往往被古代书法家那高尚的人品与精湛的书法艺术所折服,自己那些浮躁、虚荣之心便随之油然而止。而在书法创作时,我曾是那么渴望追求苏子美“求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的清新;曾国藩“写字可以验精力之注否,以后即以此养心”的高致;孙过庭“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的境界。

虽然这些书法家在气格、气韵上的清远,对我来说,是那样高山仰止,遥不可及,但我从书法学习中,也能逐渐认识到“作一段书,必别立一种意,态若《*庭》之玄淡简远,《乐毅》之英采沉鸷,《兰亭》之俯仰尽态,《洛神》之飘摇凝停,各自标新拨异,前手后手亦不相师,此是何等境界”(李日华《竹懒论书》)的高格。

还有那古人论书中大量的论及书法与“人品”、“修养”的对接,更是醍醐灌顶,直入心灵。在我国封建时期,讲究以书取士,即写不好字,别说作官甚至找个文差也很难。在传统的书法理论中,也习惯把写字与做人,完美地结合起来。从古至今,评价一位书法家的首要标准就是人品。早在西汉晚期扬雄在《扬子法言》中就说过:“书,心画也。”至东汉晚期,赵壹在《非草书》中说:“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心与手”的观点。再往后,又有“夫书者,玄妙之技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王羲之)。“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学者苟能立品以端其本,复济以经史,则字里行间,纵横跌宕,盎然有书卷气。胸无卷轴,即摹古绝肖,亦优孟衣冠,苟出心裁,非寒俭骨立,则怪异恣肆,非体之正也”(蒋和)。“书学先贵立品,右*人品高,故书人神品,绝非胸怀卑污而书能佳,此可断言者”(李瑞清)。“作字先做人,人奇字自古”(傅山)。“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刘熙载)。每每读到这些,我就凝心聚神,反复思量,从心底也便相信了,书法真的是“笔中有乾坤”,“字乃人之衣冠”,“品德不高,落墨无法”的道理。我们今天,虽然写字的好坏,已不那么举足轻重,但每个人所写的字确实能反映他的内在素质。因此,书如其人,我对自己的笔下所为、笔下所出,皆能时时处处赋以敬畏之心、崇仰之态,去恭恭敬敬地同古人对话,去认认真真地临好每一遍贴,写好每一幅字。

时间长了,思考的多了,我也渐渐领悟到了,书法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中竟也有着不可替代的领跑作用。书法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不论是风采、格调,还是品味、境界,在每一幅优秀的作品中,都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它是世间唯一以汉字为表现对象并被世界公认的抽象艺术。而这种抽象,是可观的、可读的抽象,便更觉神奇俊逸。在每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中,我可以看到书法家都努力穷尽一切手段去制造矛盾,然后去解决矛盾,其一阴一阳,一破一立,都是书法之法,书法之道,书法之美,简直妙不可言、境界深远。

书法艺术还同诸多的中华艺术形式相关联,它反映和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它是中国诸多艺术的概括和浓缩。它集文学、文字学、印章艺术、装裱艺术为一体,把黑白艺术、抽象艺术演绎到了极致。它以东方特有的艺术形式,表达出五千年东方文明所特有的艺术魅力、思维方式和审美价值。它不仅与中华武术、音乐、舞蹈、建筑、绘画相贯通,而且它所表现出的人文性,与中华民族追求美好、追求大同、追求和谐的秉性高度契合,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整体观的集中反映,展示出的是中华民族的豪迈情怀、包容精神和磅礴的创造力。我们甚至可以说,书法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精华,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国自信的充分表达。

感恩书法,也在于它让我明白了,每一位有志于学习书法的人都应当首先提高自己的人品修为,讲究“用笔在先”、“书以人重”。“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林散之说:“学字就是做人,字如其人,什么样的人,就写什么样的字,学会做人,字也容易写好。”清朱和羹云:“书学不过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临池心解》)。*宾虹则认为:“人品的高下,最能影响书画的技能。讲书画,不能不讲品格,有了为人之道,才可以讲书画之道,直达向上以致于至善。”懂得了这些道理,我有什么理由不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争取做一个有道义、有担当、有修为的书法人!

感恩书法,它还让我明白了,文化涵养的厚积薄发对于学书者来说,永远是必须根植的厚土。学习中国书法史,我看到了,那些在历史上熠熠生辉的书法家都是文化涵养很高的人。字固然要写得好,但仅此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诗人的情怀、高尚的修为、独立的审美能力、高远的境界等,靠着这些才能真正支撑起一个书法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成就。

因此,古代书法家都特别强调“字外功夫”的培养,注重文化内涵和整体素养的提升。靠读书写字,内外双修,将修养、心性、审美、性格、精神的倾心锤炼,作为他们书法道路上的选择和坚持,所以他们的书法作品才会有如此厚重的内涵。书法不是手艺活,眼低手高者成不了大师。启功先生就曾说:“书画家除了必备的笔墨功夫以外,读书功和学生功二者必不可少。”林散之先生也十分重视书法家的文学修养,对读书的重要性有精辟的论述:“无论书法作画,总宜多读点书,才有气味。不然,徒事弄笔墨,终究有俗气。”

而这种“字外功夫”的形成,远比书法技法重要,因为它实际上决定着一位学书者在书法的道路上究竟能走多远。衡量一幅书法作品是否优秀,首先必须看其锤炼的“字内功夫”如何,即书法的技术含量,比如笔墨、字法、章法、笔意等是否过硬。但只有这些还不够,因为书法是一种表现性的艺术,它要通过书法作品表达书法家的学识、修为、个性、情感等,而这就要靠其“字外功夫”了。比如苏轼的《*州寒食帖》,文章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才有感而发。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苏轼将诗一般的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书法点画线条的变化之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或轻或重,或窄或宽,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幻万千。颜真卿对兄侄为国牺牲和颜氏家庭的“巢倾卵覆”,忠义肝胆,悲愤异常,所以援笔作文之际,抚今追昔,血泪交迸,再用其娴熟的书法技巧来表达,才写出了千古行书《祭侄稿》。

书法同音乐、舞蹈也有着密切的关系。音乐的奔放、雄强、炽烈、低缓、轻重,与书法中的狂草、行草、行书、楷书,有着同样的节奏和韵律。当我们欣赏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时,通常都会感受到那字里行间像舞蹈一样的节奏和旋律的美感。

感恩书法,它还让我懂得了人生的经历和社会背景对于书法的巨大作用。人生的经历改变着书法家的人生轨迹,同时也助推了其艺术风格的形成和转变,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苏轼、徐渭、弘一法师等,他们人生际遇的变故对其书法艺术的审美和个人面貌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是清朝梁巘在《评书帖》中所说的名句。它深刻地阐明了书法创作离不开社会背景的影响,不同时代的精神、社会风尚等,对书法家的审美趋向、思想感情、风格气质等,都会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那我又是怎样享受到了书法之美呢?

可以说,当我从少年时走进了书法这个精神的乌托邦,就一见钟情,恋恋不舍,我就知道自己走上了一条漫长无尽的缠绵之路。一旦提笔,一生追求;一旦落笔,修行一生。尽管半个多世纪以来,斗转星移,工作交替,艺途长驿,荒郊逆旅,星级酒店,若存若忘,绵绵不舍......但始终不离不弃,无法自拔!

我就觉得,我们的祖先太伟大了,发明了这么一种绝佳的融实用、艺术、修炼、娱乐、颐养天年于一体的艺术方式,让我沉溺其中,真是乐哉悠哉,其乐无穷!

你看啊,书法对于我们,工具极简,一管一墨一纸一帖一人;方式宜人,士农工商,贩夫走卒,男女老少咸宜。诗书画印,合而为一。形式上单就幅式而言,有横幅、立轴、斗方、扇面、手卷、册页、小品等数种。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更是形影不离。笔有狼、羊、兼、貂、鼠尾之分,墨有松油之别,砚有端歙之异,纸,或者说书写的介质,有甲骨、青铜、竹简、瓦当、丝帛、玉、绢、宣纸等。书写的内容也极为丰富,铭文、碑文、砖文、诗文、题画、楹联、匾额、写经、信札、造像等,不一而足。学习书法,修身养性,磨炼性格,识美求善,乐在其中。几十年了,每天的书法日课,就是由眼到手、由手到身、由身到心,上学下达,优游涵孕,物我两忘,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之境界!

在书法创作中,我享受着书法的哲学精神之美。当我在创作一幅作品时,在反复打磨中,实际上处处在设置矛盾并解决矛盾。在一笔一画,一张一弛,一阴一阳之间,都体现着我对书法艺术辩证法的理解。欹与正,虚与实,主与次,气与韵,神与质,拙与巧,丑与媚,疏与密,行与留,疾与徐,枯与湿。不工到工,工到不工;粗不言重、细不言轻,知白守黑,计白当黑;若即若离,不即不离,亦即亦离;师古不泥,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由生而熟,由熟而生;心手相映,物我两忘等等,我就觉得书法简直太神奇了!哪哪都体现着中国哲学阴阳变化的天道规律。

我追求着书法的真谛,书法的真谛是什么呢?我觉得是天人合一,表现自然!而这种表现自然,是不超越法度规矩的心无界、行无疆,真性情,真自由。而人一自然,笔下就自然,笔下自然,写出来的字就自然,这不就是我享受着的禅意吗?

所以,我是真真正正的爱上书法了。我感恩书法带给我那么多的心灵感受,享受书法赋予我那么多的人生情怀。我甚至觉得,学习书法的终极目的就是----娱己娱人,养正修己,弘道渡人。总之,学习书法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值得我用一生去修行。在这个中华文化和个人修养彼此交融的旅程中,培养高素质,结识好朋友,提升正能量,明白真道理,知晓世间情。进而在提高自己书法水平和修为的基础上,去帮助更多的人亲近书法、热爱书法、享受书法。让书法来美化我们的生活,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我也将通过创作更多更好的书法作品,来服务社会,服务大众,不断走向我心中书法的诗和远方!

刘利民

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济宁市散文协会副会长,济宁日报教科文编辑部主编。

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环境报》、《羊城晚报》、《散文选刊》、《人民文摘》、《大众日报》、《山东文学》等国家及省级刊物。散文曾入选《值得向大中学生推荐的精品美文》等多类选集及读本。近百篇作品曾获国家及省市级大奖。

著有报告文学集有《最美丽的校园》、《最神圣的教育》。主编多部文学作品集。

推荐阅读

*河情——杨树文书画展即将在济宁开展

向“艺术高峰”不停地攀登——李一的时代文化担当

本期人物——周瑞丽

融心容人和乐至美

本期人物——邱全景

本期人物——刘国明

★长按下方

1
查看完整版本: 书画名家感恩书法享受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