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产业文化人才一个都不能少济宁
TUhjnbcbe - 2023/8/5 21:02:00
白癜风治疗方法哪种好 http://m.39.net/pf/a_4591206.html

年11月14日,*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府发布《关于莎车等10个贫困县退出的公告》,英吉沙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实现整体脱贫。多年来,济宁援疆指挥部按照市委、市*府决策部署,把助力英吉沙县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治任务,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的治疆方略,坚持输血造血并重、扶志扶智并举,精准发力、靶向施策,促进英吉沙县高质量、高成色脱贫,打赢这场“不在山东”的战“贫”战役,让英吉沙再次光彩绽放。

项目落地生根创新消费扶贫

伴随着悦耳的机器声,行走在齐鲁纺织服装有限公司车间,一支支纱线轻舞,自动化大型纺纱设备高速运转,仿佛清晨雨露间欢跃的百鸟争鸣。“在这里,我一天工作8个小时,公司管吃住,一个月挣多元。干活不累,还能学技能。”纺织女工努尔古丽说。

产业发展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针对英吉沙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的实际,济宁援疆指挥部加大援疆资金在扶贫领域的投入力度,动员各方力量广泛参与、积极帮扶,形成了多渠道、多样化为脱贫攻坚“输血”的生动局面。近三年,安排扶贫领域重点项目60个,投入资金8.2亿元,占援疆资金总额的87.4%,主要用于促进就业、推进产业发展、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和教育培训等领域。实施了安居富民工程、饮用水安全工程、齐鲁纺织服装产业园、南湖旅游度假区等一大批基础性、先导性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夯实脱贫基础,保障脱贫攻坚质量和成效。

为确保农户获得高效益,年,济宁援疆指挥部引进济宁农业科技企业提供林果业技术服务,聘请15名实用型农业技术专家在全县14个乡镇开展农技服务工作。同时,建立“一镇一策”乡镇干部援疆新模式、“1+1小微团”、“1+3”联系指导制度,为乡镇发展增添活力、凝聚动能。

进疆以来,济宁第十批援疆干部按照援疆工作部署,以消费扶贫为抓手,积极为农副产品的销售想办法、找市场。今年七月份,济宁援疆指挥部通过精心制定销售方案,在上海、西安、济南、济宁等地举办英吉沙杏推介会,采取援疆干部直播带货等方式,实现进大型商超、进电商平台、进机关餐厅、进工会促销、进企业和社会组织。年累计外销鲜杏吨,同比增加%,全县农民人均增收元。设立“大仓东移”济宁分仓,增设“喀什好味道”旗舰店,在贵和超市、百意超市等设立英吉沙县农副产品专区专柜,实现英吉沙县农副产品济宁销售常态化。

据英吉沙县委副书记,济宁援疆指挥部*委书记、指挥孙希忠介绍,为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济宁援疆指挥部促成任城区、兖州区、邹城市、高新区提供资金万元,用于英吉沙县乡村振兴和51个贫困村补弱项、强短板,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在24个深度贫困村实施了“一村一品”项目,重点扶持畜牧养殖、庭院经济、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促进产业在乡村落地生根,助力贫困户持续增收。

深化文旅交融带动就业增收

“年我家土陶共计收入15万元,靠这项非遗手艺实现了全家脱贫。”芒辛镇恰克日库依村非遗传承人阿卜杜热合曼·麦麦提明告诉记者。

按照“文化润疆、齐鲁先行”的要求,济宁援疆指挥部坚持以文化人、以文富业,采取典型引路、榜样带动,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加强教育引导,将国学思想中的自强精神根植于群众思想深处,构建两地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新格局。在文化润疆的实践中,通过一系列鲜活生动的文化旅游活动加强各族同胞交往。

依托达瓦孜、土陶、小刀、木雕、模戳印花布等国家级、自治区级“非遗”文化,济宁援疆指挥部坚持“援疆引导、多方参与、产业引领、精准培养”的工作途径,投入援疆资金,实施了土陶村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示范项目、达瓦孜文化传承保护项目等文化引领项目,打造南湖旅游度假区、小刀博物馆等文化旅游示范点,繁荣了文化市场,带动了旅游及相关产业人员就业增收。

“这两年,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需要家人的照顾,还可以养殖牛、羊,孩子们放心地在外打工挣了,家里的日子越来越好。这一切都源于山东慈善‘光明行’项目。没有济宁援疆医生无私的付出,就没有我现在的幸福生活。”克孜勒乡53岁的塔力普·达吾提说。

在助力乡亲们走上脱贫致富的幸福路上,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一直是脱贫攻坚工作中难啃的“硬骨头”。近三年,济宁援疆指挥部选派院长和医疗专家91人,通过“组团式”医疗援疆、“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带教、选派英吉沙县优秀年轻医生医院、济医附院跟班学习等途径,提升了当地医务人员诊疗水平,培养了一支永不离开的医疗专家队伍。

扶贫必扶志,扶志以自强。只有贫困群众自强不息,脱贫的内生动力才会奔腾而来,全面小康才会如约而至。为了加大对受援地扶贫干部人才的培训力度,济宁援疆指挥部先后组织余名**干部到山东省培训学习、余名企业管理人员和农业致富带头人到高校深造。组织英吉沙县文旅考察团参加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展系列文化交流活动。设立济宁(英吉沙)干部*德教育培训中心,推动英吉沙县与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干部*德学院合作,常态化开展干部*德教育。

英吉沙县委常委、副县长,济宁援疆指挥部副指挥齐剑波说:“我们积极推进国学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医院、进企业、进机关,建设芒辛镇9村、鲁英中学等17处国学场馆,扩大了国学载体覆盖面。同时,依托各类国学场馆,开展形式多样的国学培训,极大提升了群众的人文素养,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了尽早脱贫、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动力。”

组团扶智育人教育筑梦未来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些年,来自于孔孟故里的一批批援疆教师汇聚在英吉沙,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辐射带动英吉沙县全面提高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打造出“组团式”教育援疆的济宁样板。今年,再次选派校长、副校长、学科带头人和优秀教师80人,组团充实英吉沙县师资队伍。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习万不可耽误。”济宁援疆教师、英吉沙鲁英中学校长张涛说。为了不耽误疫情防控期间的教学工作,该校12位援疆教师架起空中课堂,开展网上授课,做到停课不停学。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近年来,通过开展“青蓝工程”,采取“结对跟学”“一帮一”或“一带多”等师徒结对培养形式,济宁援疆教师和英吉沙的中青年教师结对帮扶,共同研究实践教育教学策略,为国家培育新时代优秀青年。

年8月17日,作为“万名教师支教*”山东团队中的一员,济宁教师渠慧来到这个西部边陲的县城中学。她和丈夫孙祥房医生是当年在英吉沙唯一的一对援疆夫妇。年,渠慧老师又来了。她自费购买文学名著、新华字典,捐衣捐物,空闲时还为孩子们做点心。“这里的孩子们很单纯,强烈的求知欲望一次次打动了我,让我不得不再回来。”

两年多来,渠慧联合大学同学为当地的孩子们捐赠衣物多件,而此次捐赠活动仅仅是鲁疆人民心连心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济宁人民为对口支援的英吉沙县群众持续捐书捐衣、捐款捐物,助力教育扶贫。

“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济宁援疆指挥部一如既往,充分发挥舍家为国的援疆精神,围绕产业、组织、生态、人才、文化五大振兴,将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战略纳入“十四五”规划中,结合济宁乡村振兴做法,全力推进英吉沙特色小镇建设,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孟一通讯员李凤鸾邓长征报道)

1
查看完整版本: 产业文化人才一个都不能少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