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半百的杨仁宽校长不是一名不苟言笑、令人望而生畏的校长!他1964年7月出生于现唐村镇东双村;他谈吐睿智、平易近人,举手投足间都有一种吸引人的魅力。一番交流后,我知道他是一名现在已经有了35年教龄的坚守者。
杨仁宽校长和孩子们一、心静自然天地宽
1982年,正值改革开放大潮席卷神州大地,人们纷纷下海经商之际,18岁的杨仁宽却置“做点生意就赚钱”于不顾,拒绝了金钱的诱惑,毅然决然地投入了当时每月只有几元微薄收入的教育事业。从此以后,他埋首于教学中,徜徉于孩子间,默默无闻地一干就是8年。
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脑体倒挂”现象越发严重,而杨仁宽也有了自己的收获,因师德高尚,教学成绩优异,他成了名副其实的孩子王——小学校长。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杨仁宽心中有一个执着的信念:教书育人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所以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尽他最大的努力做好这项事业!他说:认真就是能力,扎实方显水平。他对自己严格要求,不断学习,而对学生,却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人民不会忘记他,他先后荣获了邹城市教育工作先进个人,邹城市优秀教师,邹城市师德标兵,济宁市优秀教师等光荣称号
2000年,他调往双村小学。
双村小学在唐村西南隅,是唐村镇最偏远的学校。当时交通条件不便,通往镇里更没有什么平直的大道,但是他却毫不犹豫地欣然就职。当时的双村小学,条件简陋、仅有两排年代久远的教室;老师们人心思动,都想调入条件更好,离镇驻地更近的学校;而学生纪律涣散,迟到、早退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教学环境更是糟糕,经常有一些社会闲散人员到学校扰乱教学秩序,甚至有人喝酒后就到学校搅扰一番。学校教学成绩因此远远低于其它兄弟学校。
针对这种实际情况,他提出:学校要有学校样,老师要有老师样,学生要有学生样。
为改善教学环境,他先和老师们一起整操场、改厕所、修桌椅,换门窗,齐心协力,同甘共苦。然后,在和镇村领导商议后,跑邹城,进济宁,多方筹措资金十余万元,盖起了两幢教学楼和综合楼。年,学校被评为济宁市规范化学校。
他面向全体老师提出了“做有温暖的教育”的要求。他和老师们一道,走家访,冬天不管风雪严寒,夏天不顾泥泞炎热;专研教法,他积极鼓励老师们进修学校,创造性的提出符合乡村教学实际的暖心教学法。
老师们说:杨校长对待同志像兄弟,对待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新来的陈静老师说:我们一开始来到这里时,人生地不熟,是杨校长嘘寒问暖、细致周到地照顾我们,为我们安宿舍,备用品。谁生病了,他求医问药,关怀备至。而他自己,却每天走教,无论严寒酷暑,都是骑一辆破旧自行车,先于其他老师到岗。
在对学生的管理上,他在紧抓教学质量的同时,注重感恩教育,加强才艺培养,特别是对留守儿童,为他们举办特别活动,关心他们的起居,为丰富孩子们课余生活,他牺牲休息时间亲自为孩子们上书法课,2013年在全市中小学生书法比赛中,双村小学荣获市书法比赛一等奖。乡亲们自豪地说,我们乡下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他们能享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
经过他和全体老师学生的共同努力,双村小学从2001年起连续十年获全市教育教学先进单位,2016年,更是在全市100多个小学的成绩比赛中获得了综合第六名。
二、家和才能万事兴
杨仁宽是高中毕业,在工作和学习中,他深感知识的重要性,为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他后来又考入了兖州师范学校,并积极函授学习,最终取得大专学历。为使自己孩子少走弯路,他对孩子从小就严格要求。他对孩子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自己的孩子都教育不好,又怎么能教好别人家的孩子?他从理想教育入手,培养孩子的高尚情操。买来名人传记,开阔孩子的眼界,找来诸子经典,培养孩子传统美德。
好的习惯要从小培养,他深知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在家他注重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榜样。为培养孩子的自觉性,他让孩子自己为自己立规矩,他在一旁监督做到。一双儿女也没有辜负老杨的希望,大女儿成功考取了首都师范大学的研究生,而且受其父亲影响,像父亲一样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现在北京四中工作。小儿子也考取了东北大学研究生,正努力攻取博士学位。
“提高一个层次看问题,提高一个标准干工作”,这是杨仁宽提出、而且深受教育局领导欣赏的生活和工作准则,在处理家族日常作为时,那就成为了“提高一个层次看问题,提高一个标准对自家".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的生活日渐富裕,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相互攀比的奢靡之风盛行。杨仁宽敏锐地意识到,这将会成为人民通向幸福之路的“拦路虎”。他决定从自家人做起,抵制这股不正之风。
正好有杨姓本家的一位老人去世。他除了跑前跑后张罗事宜外,还提议了丧事从简的建议。
事主一听火了,冲他吼道:“老人辛苦养育了我们一辈子,我就不能像别人一样风风光光的把老人送走吗?我不能让别人笑话我,更不能让别人笑话咱们杨家,不然,我会终生后悔,杨家人也会因我而蒙羞!”
“老人是为我们辛苦了一辈子,可是老人为的是什么呢?他不是为了让我们生活更好吗?如果大操大办,我们背一屁股债不说,那是老人所愿意看到的吗?难道老人九泉之下就乐意看我们扎紧腰带过日子?”
一番话说得事主哑口无言,想通道理后,他决定就按杨仁宽说的办!------丧事最终办得圆满而节俭,事主很是欣慰,事后他逢人就说杨仁宽办得对。特别是对于杨仁宽提出的不二次装棺,不大立坟头等主张更是赞赏有加:“留下那平方耕地给子孙吧,我们不能让死人把活人的地都给占了!”
对于嫁娶大办,杨仁宽是到女方家做工作:“结婚不能光图一时风光,婚事大办,铺张浪费欠下的饥荒不就是要我们孩子还婚后还钱吗?”至情至理的话,总能打动人心。
杨家人近二十年就没有出现婚丧嫁娶的大办事件。
三、能做不做心不安
2006年夏天的一个夜晚,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整整一夜,杨仁宽辗转反侧,怎么都睡不着。天还没有亮,他就急忙起身,直向学校奔去。
大雨鞭子般抽在身上,他浑然不觉,等赶到东双村头的河岸时,河水暴涨,已经淹没了唯一的那座漫水桥。
半个小时过去了,大雨渐小,已经有学生陆续到达河东岸。他实在照顾不来那么多学生,便给老师们打电话,要求老师们提前一个小时到岗,接护学生过河。陆续地有家长和乡亲们赶了过来,在大家同心协力下,或背或扶,全体学生无一人滑倒跌水。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后每逢雨雪,全体老师都自觉提前一个小时到岗,安全护卫孩子们过河。
杨仁宽“晨雨接度”的事迹在乡亲们中间口口相传,感染着乡里,教化了村民。他们明白了杨校长的确是一切为了乡亲。于是,喝了酒就到学校闹事的醉汉不再来了,邻里间有点矛盾经杨校长一番劝解后和解了,大家的知心话也都愿意向杨校长述说了。于是2015年11月的那场大雪后,杨校长一个电话,朋友就赶紧开来铲车,清除了所有道路的积雪,既保证了孩子上学、放学路上的安全,又方便了村民的出行。
在五村联合办学的会议上,杨仁宽不仅部署教育事宜,还集思广益,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后来在其促进下,五个村庄多方筹集资金30多万元,各村建起文化大院、百姓大舞台;拓宽硬化了村内道路,修好了通往学校的东双大桥,乡亲们通往幸福的道路更宽了!
杨仁宽,对同事、学生“仁”,当然有时候他管得可能也有点“宽”。但是,同事、学生信赖他,乡亲们有时也戏谑的叫他“宽哥”、“宽叔”呢。